张学良国家观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ucao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换言之,政治现象之集中的形态是国家,因此,国家观是政治观的核心内容。国家观就是对国家的总体看法,包括关于国家的基本观点、理论和学说。张学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家、理论家,他首先是一位军人,其次是一位政治活动家。纵观张学良一生:他先是追随父亲张作霖(旧军阀),后来追随国民党(新军阀),外患日深时转而追随共产党,直至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民族,割舍私利,与时俱进;他思想开放,绿林的,儒家的,西方的,三民主义的,法西斯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不同时期拥护不同的党派,晚年宣称不爱哪一个党派,只爱国家和同胞;主义并非是他追求的目的,不过借助主义来抗日救国、富民强国;为救国牺牲一人、一家、一派、一军。这表明,张学良虽没有系统、完备的国家学说,但在他的意识形态里,国家确是最核心的内容。而张学良全部的救国理念和实践恰恰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正是这些不成体系的、不完备的国家观支配着他一生的思想主张和政治实践。因此,张学良国家观研究就是要探讨张学良救国理念的形成、演变与升华,通过对其国家统一观、国家富强观、国家复兴观和国家关系观的疏理和分析,阐释他的国家观所能达到的高度和独特之处,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而揭示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第1章、张学良国家观形成的思想基础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日俄争夺下的东北是张学良国家观形成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从1840年《南京条约》到1901年《辛丑条约》缔结,帝国主义一步步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愈演愈烈,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的危机空前加深;进入民国以后,北洋军阀的统治,给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又涂抹上了更黑暗的一笔;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东北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严酷的现实促使张学良思考、探索东北乃至整个中国的出路何在?救国理念和思想因此而萌生。  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传统文化的熏陶、欧风美雨的浸染是张学良国家观形成的思想文化渊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使广大爱国志士仁人开始思考本国的命运,近代资产阶级先驱者们对国家问题的思想主张成为张学良国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张学良自幼接受的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因素。一方面,他崇拜历史上的英雄,想作一名项天立地的男子汉。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儒学忠孝仁义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忠君体国,无我侠义,民为国本等思想对他有不小的影响。张学良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开始逐渐地接触西方民主和耶稣教思想。表现在:一是向往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二是基督教思想;三是开放的思想,现代的理念。看到西方国家的富强,使他深感祖国的贫弱,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向欧美学习的愿望。  对安定祥和生活的渴望、崇拜英雄的心理是家庭环境对张学良国家观产生的影响。孕育张学良的家庭起初是相当贫困的,而且处于杀机四伏的紧张空气中,在他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产生厌倦动荡生活的情绪。张学良的青少年时代,亲眼目睹了父亲张作霖在江湖的争雄喋血中,由一个绿林草寇到地方豪强,再到号令军旅、称霸东北的全过程,这对自幼崇拜英雄的张学良来说,父亲便成为他心目中的英雄偶象。  立志之始、军人之初、早期日本观构成了早年实践的全部内容。从立志之始,张学良因受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的教诲,树立了较深的国家观念和奉献意识。在作军人之初,又深受郭松龄的影响,他对郭忧国忧民、反对内战、倡导和平主张的理解和认同,由此而形成了与军阀脱身的批判精神,为他后来息争御侮、和平统一的救国理念打下了基础。对日本侵略东北野心的洞察,激发了张学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和抗日意识,成为后来“息内争、御外侮”主张最直接的思想基础。  第2章、息内争、御外侮的救国理念  御外侮是张学良全部政治思想的起点,为了御外侮,他主张息内争以便集中国力,一致对外。这一思想是张学良的爱国观念、党派和领袖意识形成的基础,其延伸和扩展构成了张学良救国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然而,历史的辩证法恰是他在参加内战的过程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张学良息内争、御外侮的救国理念首先是在杀伐不断的内战中萌生的。他最初信奉武力与强权,主张强者治天下,其表现就是,张学良在刚刚走上军人道路之时,在政治上,不仅忠实地执行了其父武力统一中国的政策,而且在思想上也是认同的。但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压迫和无休止的内战,他的爱国思想和人道主义也与日俱增,厌弃内战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先是提出“内战实为罪恶之母”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倡南北息争议和。为后来和平统一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3章、和平统一富强的救国理念  和平、统一、建设、致强是张学良救国理念中最基本的内容,这一思想观念有两方面含义:其一,和平统一的目的是为了抗日。其二,统一的目的是为了建设,建设是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第4章、领袖至上的法西斯主义救国论  尊奉法西斯主义,拥护领袖独裁以达到抗日复土、救民族于危亡的目的是张学良救国理念发展历程的大曲折。他把炽热的爱国情怀倾注在对蒋介石的竭诚拥护和对法西斯主义的宣传上,反映了其思想的复杂与矛盾。  第5章、联共抗日的救国理念  “息内争、御外侮”既是张学良全部救国理念的起点,也是归宿;所不同的是张学良完成了救国理念的升华——联共抗日,从而将他一生的国家观和爱国思想推向了顶峰。  第6章、张学良国家观的评价及启示  张学良的国家观与一般的国家观不同,它不具备典型国家观的内容和特征,而是在救国理念和实践中展开,这就决定了其思想的独特性。  首先,基本特征:国家观随时代进步;国家观多样性与复杂性的交汇;爱国、救国是其国家观的主题。  其次,历史启示。张学良的国家观是他思想理念的核心,它的丰富内容和特征展现的不仅是一位爱国者的思想历程;而且留给今天和未来以深刻的启迪。  其一,爱国主义的恒久价值。张学良的国家思想复杂多变,不变的是他的爱国情怀;他追求国家统一、富强、复兴的道路曲曲折折,目标却始终如一。张学良的思想与实践折射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二,正确处理国家、集团、家业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集团、家业三者的关系,这是处于任何时代的人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张学良的思想和人生选择给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其三,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不懈追求。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走和平统一之路。  从张学良一生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思想实践中,我们至少能受到如下几点启迪:  第一,和平统一是民族振兴的前提。  第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第三,祖国统一是可以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的,制度之争也可以用和平方式解决。所以,对台湾问题的原则是立足于和平统一,但决不能放弃武力解决的可能,这是历史留给人们的启示。
其他文献
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一个标,就是家用电器的使用越来越普及.手机、电视、电脑、微波炉,被我们的家庭频繁地使用着.
5月23日,全国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会上强调,要认真落实《工作规划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为上届中央的主要负责人,瞿秋白为中共六大的召开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他在六大召开前写的《中国革命与共产党》,为六大制定基本正确的政治路线奠定了基础;在六大会议上,他所作的政治报告和《政治报告讨论后之结论》等所阐述的一些正确观点,为确立六大路线起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六大上唱主角的党中央主要负责人瞿秋白并没有被大会选为总书
一、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语法的作用。部分教师认为学好了语法就等于学好了英语,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语法知识的传授、分析和练习上,进行“填鸭式”教学,一味靠语法规则纠正错误。这种过度的语法教学极大地压抑了学生正常的语法体验、得体的语法领悟和敏锐的语境分析,从根本上破坏了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发展。  2.轻视语法对语言运用的指导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多重语法规则的讲解,轻学生的实践运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目前在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中,以债权转让作为处置手段的业务占有很大比重。债权转让在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主要国家的法律中均有较为系统的规定,但在我国,债权
采用静电纺丝-固相烧结法制备富锂锰基材料0.5Li_2MnO_3·0.5LiNi_(0.5)Mn_(0.5)O_2(LNMO)。通过热重分析(TG)、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粒度分析等方法对合成
随着数学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深化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要培养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利用这些思想方法的能力。这不仅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夏季是各类传染病的多发季节,急性传染病患者明显多于其他季节。那么,在夏季如何预防各类传染病呢?消化道传染病1.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
中国中央政府一贯的立场是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有必要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基本法草案的前两个征求意见文本,都是在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发生之前出台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