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曾经多次驻留南京的德国作家,米夏埃尔·略斯在他2014年的小说《白蛇传说》中从一个南京少年的视角出发,将自己的南京驻留经历和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白蛇传》、戏曲《牡丹亭》以及科幻穿越等文学元素组合在一起,以南京的昆曲表演者“健”作为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件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作家在作品中使用了一种“扮演写法”,即作为中国人在中国内部对中国进行观察阐释,将自己完全放入异域文化中。通过这种深入他者内部的视角,略斯不仅深刻地解读了中国作为文化他者的存在,而且提供了解读“本我”的新可能性,为跨文化日耳曼学的文学研宄提供了新的解读角度和分析潜力。本文以略斯的《白蛇传说》为分析对象,旨在通过跨文化的文学研究揭示小说中的“内部视角”,并尝试探讨:现代中国是如何通过“健”的视角被解读和创造性再现的,在他者的内部视角中,作者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并且重新审视本我的存在。本文先从跨文化日耳曼学的文化主题“他者/本我”出发,选取了小说中的两个文化主题"身体”、“面具”构建了理论框架。本文在理论部分重点介绍了维尔拉赫(Alois Wierlacher)等人的“陌异性”(Fremdheit)理论、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身体规训话语体系以及荣格(C.G.Jung)的人格面具学说(Persona)。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身体和面具与跨文化日耳曼学的“他者/本我”联系在一起:本我和他者的话语体系和规训权利共同构建了身体和身体身份,而面具作为身体接受外界的媒介,将本我和他者分隔开的同时也连接在一起,或具体或抽象地承担一个“间”和“跨空间”的作用,这与跨文化日耳曼学的“跨”和“跨空间”(Zwischenraum)的思想不谋而合。论文具体的文本分析以解读主人公“健”的身份认同和身份追求为重点,分别对小说中的“身体性”和“面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于“身体性”的分析展现了“健”对于自己真实身体和自然身份的不断追寻,身体对于他来说是自然的和真理的存在,在现代社会和未来科技发展的规训体系下却慢慢地丧失了其主体性。在“面具性”的研宄中,笔者不仅分析了具象的昆曲中的脸谱面具,也解读了社会和集体中的人格面具。面具是遮盖身体的一种存在,创造了一个艺术世界的同时也建立起了一个人造的身份。戴上面具的过程意味着个体追求能被集体和社会接受、认可并保护的形象,意味着对自己真实身份的放弃和压抑。在“健”不断追求自己主体性的过程中,这神将身体和面具完全对立,以身体作为真实身份,面具作为人造身份的解读却越来越多地与现实相悖。本文将“身体”和“面具”结合起来对“健”的思想转变进行阐释。面具和身体既是同时对立却又同时关联的,主体身份也只有通过面具才能够被观察和重构并真实存在。“健”逐渐认识到,自己其实一直戴着某种面具,只是这种面具并不是社会集体所接受认可的。将身体和面具进行意义延伸,进而分析小说中南京的城市形象和中国文化,本文也得出了以下结论:不仅仅是中国的年轻人,中国的城市和文化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边努力追寻着自己的主体身份,一边又在不断西化发展,丧失了个体性。最后,本文重新解读了作品的“扮演写作”手法,将作家的“内部视角”和“健”的存在视为从小说开篇就存在的一种中国身份的面具和伪装,在这个“健”的面具背后不仅仅是作家本人和他自己背后的德国和西方文化,而且有着普世的可能性。在时代和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价值和伦理价值都在不断发生转变,如何尊重和保持个人、城市和文化本体性和个体身份,不仅仅是中国和德国需要思考的,而且是全人类都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