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翻译理论有了重大发展,一些翻译理论和学者也开始把其它学科融入到翻译研究中,这有助于翻译的发展。然而,他们对翻译理论的观点总是有些不同的。由于翻译评价标准是翻译理论的基本问题,所以理论家和翻译家一直在对它进行着研究和探索。从历史来看,中西翻译标准各有其独有的特征。传统的西方翻译理论基本围绕直译与意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展开的,后来又出现了文化派,多元,功能派,解构等的评判标准,而在中国,翻译理论中“信达雅”占着统治地位,后来出现了“忠实,通顺和美”,“多元互补论”等等,跳出了文本层面,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了译者和译文。但这些研究大部分局限于微观层面。
胡庚申从相对宏观的层面提出了他的生态翻译理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他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他提出通过生态翻译理论的评价标准来判断译文是否达到了最佳整合适应选择度。他所谓的译评标准包括三个层面,最主要的是多维转换,核心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化,其次是读者反馈,不仅包括普通读者,专家读者,还涉及委托人、出版商、评论者等等。最后是译者素质,包括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对译文的表达能力。
本文在胡庚申生态翻译理论的评价标准下分析了杨宪益和许渊冲对《长生殿》的翻译,发现杨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程度更高,更适合舞台上演。《长生殿》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杰出代表作之一,主要在舞台上演,所以它的翻译策略与普通的文学作品不同,更注重直接的舞台效果和观众的接受能力。本文通过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面比较两个译本,发现除了韵律的转换之外,杨译本总体上以更好的转化程度向外国观众展现了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然后又通过问卷调查、不同译本出版商的对比、以及不同译本的受欢迎度等各方面的分析,发现杨译本更受欢迎和支持。最后,比较了两位译者的双语言文化能力。从他们的社会背景、兴趣爱好、教育和实践经历等方面的不同,看出杨宪益更有能力在国外舞台上呈现有效的表演效果。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比较分析,我们便可看出杨译本是相对较好的翻译。
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论文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首先回顾了先前中西方对翻译标准的研究,然后对长生殿及其作者、内容、文学地位、特色和英译本进行了简洁的梳理。第三章是理论基础。介绍了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理论,包括起源、基本概念和翻译适应选择。又引进了该理论的译评标准。最后分析了在该译评标准下分析所选取的两个英译本的可行性。第四章是关键部分,分别从生态翻译评价标准的三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一个整合适应选择度更高的译本。这三个层面包括多维转换、读者反馈和译者素质,前者是重中之重,主要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的转换。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对本论文的分析研究做一总结,提出了发现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