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油田位于伊朗西南部,于1908年发现、1911年投入开发,为中东地区第一个发现并投产的商业油田,Asmari组碳酸盐岩储层为其主力层位。近百年开发过程中,油田历经下部侏罗系高含H2S气体窜入及大量气体漏出地面等历史事件,造成目前上有气顶、下带边水的流体分布态势,油藏压力极低(压力系数仅为0.344左右),储层非均质性强。论文研究开展之前,油田已基本处于停产状态。为使百年油田焕发活力并实现有效、持续、规模开发,有必要对该油田Asmari组复杂碳酸盐岩储层开展综合评价研究,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等工作提供技术依据。论文以M油田Asmari组碳酸盐岩储层为对象,野外露头观察、实验分析、录井、测井、测试等资料为基础,借助直方图、交会图等技术手段,分析了其沉积微相和发育特征,识别了有效储层和流体,标定了有效储层下限,研究了有利储层展布规律,并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1)前人研究认为,M油田Asmari储层岩性以灰岩为主,即"Asmari limestone",论文发现并验证了储层岩性以云岩、灰质云岩、云质灰岩和灰岩为主,同时建立了岩性识别图版。(2)论文建立了M油田Asmari组沉积模式,识别并划分了三种沉积微相(局限、开阔和蒸发台地),分析了不同微相的物性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指出开阔台地为有利相带,为后续开展储层研究提供了地质依据。(3)从宏观到微观,以不同尺度和不同角度,论文深入研究了M油田Asmari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与特征,提出研究区内发育溶蚀孔洞和裂缝,其中溶蚀孔洞为油气储集空间、裂缝为运移通道。(4)论文总结Asmari储层发育四类孔喉,依次为大、中、小和微孔喉,研究不同孔隙度区间孔喉分布特征,建立其对应的孔喉分布模板,分析不同孔隙度区间孔喉发育规律,对深化储层认识极具指导意义。(5)论文研究M油田Asmari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并借助地球化学指标和生产过程中压力变化等资料,研究油藏连通性特征,有力指导了井位部署和优化射孔等后续工作。(6)论文应用基于常规测井资料处理裂缝参数的技术方法,分析总结储集空间分布与岩性组合的特征规律:溶蚀孔洞发育与白云化程度成正比,裂缝发育与白云化程度成反比,并建立储集空间类型与岩性关系识别模板。(7)综合利用相渗资料、孔隙度-饱和度交会、含油产状、压汞资料等资料,确定了M油田Asmari组储层下限,为后续有效储层统计及储量评估提供了有利依据。(8)钊对M油田Asmari储层,论文从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等指标出发,建立了适合其储层的致密层、泥岩、水层及含油层识别模板,其可靠性得到生产资料证实。(9)针对异常低压储层流体识别这一国际性技术难题,论文研究了Asmari组异常低压油藏的流体判别技术和流体界面识别方法,明确了流体空间分布规律,该认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扰钻井及开发技术人员的技术瓶颈。(10)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指标,针对M油田,首次建立了Asmari组油藏储层划分和识别标准,据此将其分为四类,研究了各类储层分布特征,借助日产量、稳产期等指标,研究了高产井分布规律,有利指导了井位部署,也为优化钻井轨迹提供了技术依据。综合上述各项研究结果,首次建立了M油田Asmari三维地质构造及常规物性模型,其可靠性得到了水平井实钻、试油和生产资料证实,水平井测试产量及各项生产指标均超过预期目标;找到了针对全世界范围内、诸多缺少地震等关键资料的老油田,建立符合地下客观规律地质模型的技术思路和方法手段,形成了一套针对类似复杂储层油田的综合评价流程、方法和技术体系,为提高目前诸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迈入后期、亟待恢复生产的边际油田整体效益,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