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替/吸吮毛管力曲线测定及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ml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渗油藏油气成藏过程中驱替毛管力控制油水分布,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吸吮毛管力影响油水流动和分布(以亲水储层为例);而且油水过渡带中吸吮毛管力曲线与初始油水饱和度有关,即过渡带中不同高度上毛管力曲线不同,而传统计算只使用初始饱和度下的驱替毛管力曲线,导致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动态预测与实际差别较大。因此,正确使用毛管力曲线对低渗油、气田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半渗隔板法,提出了能同时测试驱替、吸吮毛管力曲线的方法,并测试了不同渗透率岩心、不同矿化度流体油水驱替、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吸吮毛管力曲线(即扫描毛管力曲线),并与压汞毛管力曲线转换的油水毛管力曲线做了对比。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比描述各类型毛管力曲线的方法,提出能准确描述及预测毛管力曲线的方法。最后,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使用不同毛管力曲线对低渗油藏过渡带开发动态的影响。研究表明,利用压汞毛管力转换的毛管力曲线与实测油水曲线相差较大,不能直接用于油藏工程计算。流体矿化度对油水毛管力曲线影响不大,渗透率对毛管力曲线有较大影响,随着渗透率的减小,束缚水饱和度增加,平缓段变窄。当初始含水饱和度大于束缚水饱和度时,吸吮曲线整体向右移动,可动水流区变窄。通过均质储层毛管力曲线数学描述方法改进的方法能较好地拟合并能有效预测低渗透砂岩毛管力曲线。使用不同毛管力曲线对油藏过渡带油水分布以及开发动态有较大影响,在油藏数值模拟中,应注意准确测试及使用毛管力曲线。
其他文献
我国页岩油气资源储量十分丰富,已成为勘探开发的热点领域。由于页岩储层低孔低渗的特征,必须使用压裂改造才能实现工业开采。为了提高开采效率,需要先对页岩储层特征进行细致的研究,寻找有利开发层段。目前我国对页岩储层评价的研究大多是借鉴北美页岩开发的经验,制定的标准定量描述不够精确,严重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对页岩储层可压裂性缺乏统一的评价方法,严重制约了页岩油气的高效开发。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可靠的定
注气吞吐在稠油油藏衰竭采油后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存在注入气快速产出、原油粘度重新上升等缺限。本文通过结合油溶性表面活性剂的起泡性和混合气体(产出气和丙烷)的降低原油粘度、引起原油体积膨胀等特点,研究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方法,试图解决传统注气吞吐的缺限。本文采用专门设计的长岩心实验装置,首先进行注入产出气体吞吐实验、注入混合气体吞吐实验和注入人工泡沫油强化混合气体吞吐实验,通过对比各种情况下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底水油藏主要以直井模式开发。目前油田底水上升情况严重,底水锥进对油、气藏开采不利。为保持油藏的有效开采,需进行底水治理。由于油藏温度高、地层水含盐量大、油层厚等原因,注水泥、注冻胶建隔板封堵底水都存在缺陷。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通过树脂颗粒热粘连和单体地下聚合两种方法构建化学隔板体系。论文初步筛选了满足塔河油田油藏条件下耐温耐盐的自粘连树脂颗粒,并围绕单体聚合时间调控、隔板原
稠油资源占全球剩余石油资源的70%以上,稠油生产通常采用注蒸汽的方式,蒸汽温度高达350℃,常规油井水泥环在高温下常发生抗压强度衰退的现象,所以开发出适用于稠油注蒸汽热采井强度要求的胶凝材料体系对稠油安全开采和提高稠油井生产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实验研究了不同胶凝材料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抗压强度,优选出了具有抗高温(350-380℃)强度衰退的胶凝材料体系,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
南海深水油气钻井工程中,储层微粒运移、堵塞是造成疏松砂岩储层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种有效控制深水疏松砂岩储层微粒运移损害的新方法。本文结合纳米材料领域最新研究进展,设计实验评价纳米颗粒对储层微粒运移损害的控制效果,探讨储层微粒与吸附纳米颗粒的岩石孔壁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纳米颗粒控制储层微粒运移损害的作用机理。实验优选出适用于深水疏松砂岩储层微粒运移损害控制的纳米储层保护剂,优
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介质在自身性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性。本项研究针对砂岩储层特征,研究了纳米流体润湿反转特性、纳米流体渗吸提高采收率机理等关键问题,为纳米流体开采砂岩油藏提供实验理论支持。本文借助接触角测量、毛管渗吸物理模型、纳米颗粒与油相微观相互作用力等实验方法确定合适纳米流体体系并开展纳米流体润湿反转特性及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相互作用力微观研究;通过核磁共振(NMR)分析方法、依据岩心
钻井过程中,大量废弃钻井液的处理逐渐成为制约钻井成本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全国油气田每年产生的废弃钻井液多达9.8×10~5吨。废弃钻井液的主要成分是无机盐、重金属离子、油、岩屑以及具有不同程度毒性、难以自然降解的有机处理剂,常规处理方法如直接排放法、就地掩埋法、固化处理法及固液分离法等方法既无法实现废弃钻井液的循环利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研究一种低成本、低污染、高循环利用度的废弃钻井液处理技
塔里木盆地中部北坡地区高温高压深层油气钻探工程中,面临高密度水基钻井液长期高温稳定性调控的世界性技术难题,严重制约了塔中北坡地区深层高温高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进程。因此,迫切需要开展高密度水基钻井液耐高温稳定性调控机理与新方法研究。基于高温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性能调控技术难点分析,本文首先重点实验探讨了高温对钻井液中的配浆土、主要处理剂和加重材料等主要组分作用的影响,明确了聚磺钻井液高温稳定性调控的难
深水油气管道中高压、低温的环境条件易导致水合物生成,然而水合物的生成、分解等动力学过程均可能发生颗粒间聚集、阻塞,危及油气生产及输运安全。本文基于微观力学机制及颗粒动力学理论,从实验及仿真研究等角度入手,较为系统地探索了水合物颗粒微观聚集机理。利用自行构建的水合物微观可视化装置和微观粘附力测试装置对水合物的生成和分解规律进行了研究,从微观角度探索了油水分散体系中水合物的生长和分解对分散相聚集的影响
塔里木油田储层具有高温高盐、非均质性强、含水率高和采出程度低的特点。现有调驱体系耐温耐盐性能不足、地层适应性差,难以满足深部调驱提高采收率的技术要求。针对这一难题,本文研究了以耐温耐盐冻胶分散体和高效表面活性剂构筑的非均相调驱体系,探究了非均相调驱体系与地层孔喉间匹配规律,揭示了非均相调驱体系的地层适应性机理,为塔里木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室内瓶试法优选耐温耐盐强化HTQ本体冻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