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轮斑病与根际微生物群落关系的研究

来源 :云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qa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一类广泛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由于多年宿根连作种植,加上频繁的采摘和不合理的管理模式,已造成茶园土壤退化,病虫害频繁发生等问题,严重影响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是茶园土壤质量好坏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茶树病害生物防控的微生物资源库,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选择机制研究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本研究以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茶树的病态问题为导向,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茶轮斑病的发生与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技术,从茶轮斑病茶叶上分离、纯化到病原菌7株。通过形态观察、分生孢子特征及多基因序列分析,将7株病原菌分别鉴定为茶假拟盘多毛孢菌Pseudopestalotiopsis camelliae-sinensis、Neopestalotiopsis piceana、Neopestalotiopsis protearum和茶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theae。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4种病原菌均能使茶叶致病,并产生茶轮斑病的典型症状,其中致病性较强的菌株为茶假拟盘多毛孢菌,在茶树上的为害也较为严重。对茶轮斑病为害茶树根部土壤的诱抗及促生作用测试发现,茶轮斑病为害较严重的茶树根部土壤对茶苗具有促生作用,并可降低茶苗的病情指数。2.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技术对茶苗的根系分泌物进行检测和鉴定。结果显示,茶轮斑病菌侵染茶苗与健康茶苗的根系分泌物种类及丰度都存在显著差异,病原菌侵染导致178种化合物代谢显著下调,20种化合物代谢显著上调。其中,丹皮酚、2’,4’,6’-三羟基苯乙酮、短叶松素、紫铆素、表儿茶素和腐胺在对照中丰度较低,但在处理中丰度显著增加。通过添加外源根系分泌物的方式,评价显著上下调化合物在茶苗抗病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上调化合物处理的茶苗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及下调化合物,去除土壤中的微生物后组间的病情指数差异消失。3.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茶苗根部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病原菌侵染茶苗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大于非根际。进一步比较处理与对照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现,属水平上,处理根际土壤中真菌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Clonostachys、拟粘帚霉属Gliocladiopsis、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和Geminibasidium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Neodevriesia、Sagenomella、Symmetrospora、Meira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处理与对照的根际细菌组成显示,处理根际中Occallatibacter、candidatus Koribacter、Conexibacter、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伯克霍尔氏菌属Burkholder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Jatrophihabitans、Niastella、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黄色土源菌属Flavisolibacter、根瘤菌属Rhizobium、Polycyclovorans、Nordella、不粘杆菌属Asticcacaulis和根瘤杆菌属Rhizobacter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更重要的是具有生防潜力的木霉属、青霉属、拟粘帚霉属Gliocladiopsis、链霉菌属、芽孢杆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在处理根际土壤中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4.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从处理茶苗根部土壤中分离到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Gliocladiopsis irregularis和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3株真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耐热芽孢杆菌Bacillus sporothermodurans、Streptomyces ferralitis、Streptomyces olivochromogenes和Burkholderia stagnalis 6株细菌。经测试,以上9个菌株对茶苗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能降低茶轮斑病的病情指数。以上研究表明,茶树受茶轮斑病持续为害后,可通过改变根系分泌模式,调节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在根际招募有益微生物,促进茶苗抵御随后的病原菌侵染。该研究揭示了茶轮斑病为害茶树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的作用机理,为其他病害与根际微生物的关系研究提供借鉴。从茶树根际中筛选到多种有益微生物,并测试了它们的诱导抗性能力。为新的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为茶园土壤改良和茶园病害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了茶园的可持续发展,为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保障。
其他文献
甲虫是重要的传粉昆虫,其物种多样性位居传粉动物类群的第二,仅次于鳞翅目。被子植物的花是促进甲虫多样性的重要微生境之一。访花甲虫具有极高的多样性,但全世界的研究较少且集中在热带地区。人们对这些甲虫在高海拔地区的多样性知之甚少。国内有关访花甲虫的研究匮乏,而有关访花甲虫多样性随海拔梯度变化及不同植被类型中的研究尚无人涉足。人们尚不知道访花甲虫在高山亚高山植物类群中的分布。开展访花甲虫的研究,有利于进一
学位
<正> 牛皮癣又称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该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笔者近年来对顽固性牛皮癣,采用温通辛润法为主,后期与滋阴通络法相配合,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举验案两例如下: 例1.刘×,男,48岁。门诊号0595。主诉:全身泛发性牛皮癣六年。患者六年前左下肢静脉曲张,行高位结扎术后,发现手
期刊
壳聚糖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天然碱性多糖,因其分子结构中氨基基团的高活性,已成为广受关注的功能性吸附材料。本文构建了两种凹土-壳聚糖复合气凝胶:一种是以天然一维纳米材料—凹凸棒石粘土(凹土)构建气凝胶的三维骨架,以壳聚糖作为交联组分,强化凹土的三维多孔结构、并通过壳聚糖对凹土的表面修饰提升了气凝胶的选择性吸附性能;另一种是以壳聚糖-尿素聚合形成的高分子气凝胶,并以凹土为气凝胶的复合增强材料。论文探讨了凹
学位
联碱碳化塔生产装置是纯碱生产的主要装置,其分为机械设备和控制系统两大部分。针对某企业联碱碳化塔长期运行,出现能源消耗高、传质效率偏低、控制系统不够智能化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碳化塔的研究,设计了具有提高结晶质量、节能降耗实时监测的碳化生产装置。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根据联碱碳化塔生产碳酸氢钠的工艺原理和工况,分析了碳酸氢钠结晶的影响因数和碳化塔节能降耗的影响因数,从提高塔内碳酸氢钠结晶的质
学位
危险化学品作为人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原料,其用途广泛,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资。但危化品安全事故多发,危化品的安全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危化品安全事故造成后果严重而事故的发生也具有突发性,因而增强危化品安全意识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但由于安全管理形式仍然严峻,所以需要加强对危化品的智能化管理以辅助企业及有关部门对危化品安全生产进行全面监管并更准确有效地处理好应急管理工作。
学位
本研究以大菱鲆为原料,接种干酪乳杆菌L-1进行发酵,优化发酵工艺以制备出酸香浓郁、贮藏期长、营养丰富的发酵大菱鲆产品,同时探究发酵过程中鱼肉的品质、挥发性风味物质以及微生物菌落的变化情况,为开发一种新型健康的风味发酵制品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同类发酵水产制品的综合利用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干酪乳杆菌L-1的生长状态、产酸能力、耐酸性、耐盐性、耐亚硝酸盐性和降解亚硝酸盐能力确认其适
学位
长期以来马铃薯育种采用种内杂交为主,种间及属间基因渗入匮乏,限制了突破性新品种的选育。嫁接蒙导技术是克服植物远缘有性杂交障碍的有效技术途径。本研究先将高产四倍体栽培种冀张薯8号、冀张薯12号(4x)/高淀粉二倍体原始栽培种(2x)种间嫁接、马铃薯/枸杞属间嫁接,再以接穗为母本,砧木材料为父本,进行马铃薯种间及属间有性杂交,探索提高马铃薯远缘杂交亲和性的新方法。对获得的种间杂交后代开展倍性和真实性鉴
学位
木豆是世界第六大食用豆类作物,亦可作为优质饲用灌木,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被广泛种植。我国木豆种植区域地处热带北缘,常受到冷空气影响,导致木豆产量明显降低,耐寒品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木豆的推广种植,开展优异耐寒木豆种质资源挖掘和耐寒木豆育种研究对木豆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从86份木豆资源中获得30份木豆核心种质;然后对这30份核心种质进行了耐寒性鉴定,掌握了它们的不同耐寒特性
学位
科技文献是科技人员共享科研成果和学科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其中蕴含着科学技术的创新理论、技术、方法和成果,反映了学科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趋势。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随着化工领域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该领域科技文献数量增长迅速、专业新术语层出不穷、理论技术更新迅速等。面对海量的领域科技文献,科研工作者追踪研究热点,把握最新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面临着信息筛选困难。利用文本数据挖掘
学位
我国水牛存栏数量达2743.1万头,卸下肩上重负向乳肉兼用发展是必然方向。但目前奶水牛饲养管理粗放,生产水平低,养殖效益不理想,存栏数呈下降趋势。为充分合理利用饲草资源,提高奶水牛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奠定基础,针对奶水牛养殖现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本研究采用2个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质量粗饲料与精粗比日粮对奶水牛后备牛各种营养物质消化、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原虫数量、真菌和细菌种类及相对丰度的影响。试验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