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频传递系统部分数字化电路研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740047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开展着基于光纤的光学频率传递研究,在长度为112km的实地光纤上,实现了秒级传递稳定度1×1,万秒稳定度4×1,处于国内较好水平。现阶段一项重要工作是开展光频传递系统工程化工作,以满足未来超远距离实地光纤的测试与应用需要。根据相关实验的需要与系统工程化开发的要求,本文主要围绕光频传递主要功能模块的数字化电路展开,具体包括:1多功能数字测频电路研制,2温湿度/电压采集电路研制,和3多通道信号源系统研制。本文从级联中继激光得偏频锁定需求出发,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FPGA的多功能测频电路。该测频电路采用了一种抗噪性较好的数字正弦转方波电路,具有测频、频率—电压转换、整数分频等功能。对此多功能测频电路的频率测量功能、频率—电压转换功能以及分频功能分别进行测试,其中在8-20MHz范围内测频误差平均0.000156%、频压转换线性度0.3%。此测频电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偏频锁定激光实验之中,能够将两台激光器的相对频差从45MHz/hr稳定在20k Hz/hr以内,基本实现了抑制激光器慢漂的作用。监测实验系统的温湿度,有助于研究环境因素对光学系统的影响。针对相关研究对温湿度监测的需要,本文基于数字温湿传感芯片SHT75与主控芯片ARM-STM32设计出了一种通用温湿度/电压采集电路,其温度测量精度为0.01℃,湿度测量精度为0.05%,电压采集分辨率为0.8m V,可在1s内进行多通道采集任务。目前已应用于实验室温湿度监测与光纤传递系统的自动锁定。目前实验中采用的信号发生器为商用品,其价格昂贵、体积较大,不易集成。本文根据窄线宽光源系统对信号源需求,采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芯片AD9959与主控芯片FPGA实现四通道信号源系统,其输出频率范围为1-200MHz,各个通道参数独立可调,相位噪声在1Hz处小于-75d Bc/Hz。目前已应用于窄线宽光源系统,取代了商用信号发生器与传统相移器,并提高了误差信号的幅值。本文工作为光频传递的下一步实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系统工程化研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之中,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水平决定着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现场施工技术的管理之中,首先要确保实际的施工工程技术水平的重要基础性,也要保证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的重要管理工作。随着施工技术的标准化要求的提高,现场的管理也变得愈加困难,加之现有的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很多时候现场施工管理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合
该文介绍了硅谐振微传感器频率特性测试系统的测试对象、工作原理、硬件结构、软件结构、关键算法、研制过程与实验结果.该系统的首要测试对象是硅谐 振微传感器,但适用于各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进行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应该采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本文主要围绕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优势,然后分析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最后提出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信息化管理;重要作用;有效对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产业的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交通流量日益增加,因此建立合理的车型检测及其收费系统变得更为重要.该文是在分析目前存在的各种车辆的车型检测及收费系统的基础上,将图解处理
【摘要】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其在众多行业领域大放异彩,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也有着广泛应用,在其运用下可以进行高效的信息采集、传输和更新等,工程成本得以降低的同时,还可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水平,管理人员对项目的了解会更加全面、精准,利于高效完成项目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应用策略  当前在信息技术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该文首次将模糊数学与D_S证据理论统一起来进行考虑,提出了一种基于D-S证据理论和模糊数学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并把此项技术引入旋转机械故障诊断邻域,大量的实验结果表
高速存贮示波器作为高速、瞬态信号的检测工具,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也为该类仪器的国产化提出了紧迫的要求.该课题所研究的内容正是国产高速数字存贮示波器的
铁路系统中大量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得电务部门的安全生产压力日益增大。同时,电务部门为此投入使用的信息系统也因存在一系列问题而使得其效果不尽人意。本文面向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