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双倍贸易的快速增长。其中农业在各自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是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以2003年的《中泰果蔬贸易零关税协议》为起点,以及次年中国与东盟“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正式取消了双边农产品贸易关税。以此为背景,本文选取2003年至2013年这11年的中国与东盟贸易来往频繁、贸易量大的七个成员国的双边农产品贸易数据为依据,首先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特征进行描述,然后重点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显性技术附加值指数(RTV)这两个指标,通过指数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结合多种统计图表,对2003年至2013年这11年间中国——东盟(七国)双边农产品的贸易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中,中国的绝大部分农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且有比较优势整体恶化的趋势。在所考察的24类农产品中,中国向东盟(七国)出口的农产品仅有4类具有微弱的比较优势,且集中在中等技术附加值类;其对东盟七国的出口以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技术附加值农产品为主,高等、中高等技术附加值的农产品出口比重偏低,是一种不健康的贸易结构,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本文尝试对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索,认为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是影响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早期收获计划”中免税农产品的选择和实施的时间先后都对中国——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产品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对中国近年来谷物类农产品出口大幅下降,进口有所增长的现象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进行了解读。短期来看,中国对东盟(七国)农产品贸易的不健康状态仍将持续,长期来看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中等技术附加值产品比重将逐渐增加。中国应当积极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改善这种贸易结构。本文最后从农业生产的管理及创新、贸易条件便利化的充分利用和市场营销等角度对改善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扩大双边农产品贸易额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