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和分析河南省2004~2009年狂犬病的流行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并整理河南省2004~2009年狂犬病疫情及相关防治工作资料,对流行概况及相关特征进行总结。对2007~2009年狂犬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符合研究要求的468份个案相关信息采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库,运用SPSS15.0软件对流行特征进行统计描述、对狂犬病潜伏期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秩和检验)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在县层面对狂犬病例分布进行负二项分布及柏松分布拟合检验。对病例暴露后生存与发病风险变化进行研究。
结果:河南省狂犬病病例以农村地区居民为主(占98.47%),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27:1),病例多为35~65岁组(54.90%)及15岁以下组人群(19.83%)。7~9月份是发病高峰期。病例地区分布近年来变化较为显著,东部、南部的既往高发地区疫情强度有所下降,中部、北部地区疫情则快速上升。在县(区、市)层面病例分布总体倾向于负二项分布,有空间聚集性。报告病例的医疗机构以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为主,病例多为远距离就医。468例狂犬病例平均潜伏期为60天,平均病程为3天,暴露后约45.9%未作任何伤口处理,76.5%未曾接种疫苗,伤口肉眼可见出血的占93.6%,而有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注射记录的仅为0.64%。传染源98.7%是犬只,其中非栓养犬占82.1%以上。犬只狂犬病毒感染率为0.63%~6.00%。农村地区犬只免疫率为0.64%,人犬比值平均为6.50。狂犬病潜伏期呈正偏态分布,对数转换后近似正态分布。狂犬病潜伏期相关因素研究中,单因素分析有统计意义的变量为年龄(等级)、暴露方式、暴露程度、暴露部位、伤口处理与否、伤口处理地点、伤口是否冲洗、是否消毒、是否接种疫苗、肇事动物状态、动物伤人因为11个因素;多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为暴露部位、年龄,即暴露部位越远离神经中枢,潜伏期越长;年龄越大潜伏期越长。Cox回归模型显示病例暴露后,累计生存率和累计风险量存在性别差异,60天内女性发病风险高于男性,实际数据分析显示暴露后50天内,男性累计生存率高于女性,且30天以内差异有显著性(P<0.05)。狂犬病防控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现阶段农村地区实施栓养家犬、消除流浪犬是控制狂犬病传染源的当务之急,提高人群防范意识与能力、确保暴露后规范处置是预防暴露人群发病的主要手段。
结论:狂犬病例城乡分布差异显著,农村地区是狂犬病防控工作的重点。狂犬病例在县(区、市)层面符合负二项分布,具有空间聚集性,但聚集程度近年来有逐年下降趋势。暴露部位、年龄是影响病例潜伏期重要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狂犬病平均潜伏期为40天,暴露后60天内女性发病风险高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