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科叙事视角下理雅各《左传》译本中的“三重具象”:以齐桓与晋文为个案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保罗·利科(Paul Ricoeur)在《叙事与时间》(Time and Narrative,Temps et récit)中围绕“叙事”(narrative)所提出的洞见为依据,试图对理雅各(James Legge)《春秋左传》(The Ch’un Tsew with The Tso Chuen)英译本中以齐桓公小白(S(e)aou-pih,the DukeHwan of Tse)与晋文公重耳(Chung-urh,the Duke of Tsin)为代表的、“人”的形象的“重塑”进行“叙事化”探索。在利科的理论框架中,叙事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人类经验交流方式,是回归“具象化”(configurative)“生活世界”(Lebenswelt,lifeworld)的通衢,也是实现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相互)理解的必由之路。而对西方翻译理论历史的审视可以清楚地展示,翻译研究领域一向以“抽象化”为务,理论家鲜少关注翻译“具象化”的研究路径,以“叙事”为视角对“具象化”的讨论则更不多见。翻译,作为传递人类文明、实现民族间对话的实践性活动,产生于“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服务于身处“生活世界”之中的“你”“我”。因此,从叙事的角度对翻译进行“具象化”的探讨,其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显而易见。  本文以7章篇幅展开论述:  第一章“绪论”,首先对理雅各的生平及其主要译作进行介绍,突出其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中的“叙事性”倾向,并对选择利科的叙事思想为理论视角的原因以及探讨理雅各《春秋左传》译本的动机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叙事”的基本设想,突出翻译作为一种“叙事”的“具象化”特质和“人”学旨归,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方法论框架和基本思路。在回顾海内外相关文献,对前人的研究做出分析并尝试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之后,本章提出本文研究的焦点及其可能的创新之处。此外,本章也对论文的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结构安排做出说明。  第二章“翻译的‘三重抽象’与‘三重塑形’”(上篇)“西方译论的‘两条路径’与‘三重抽象’:转向‘生活世界’的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在沿语言学与存在主义、诠释学两条主线对西方翻译理论进行追溯中,揭示以奈达(Eugene A.Nida)和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为代表的“翻译语言学派”与以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以及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思想为主要理据的“存在主义、诠释学派”通过“科学化”、“工具化”和“本质化”手段,对语言、意义以及翻译本身所做的“抽象化”设定。将此三层“抽象化”阶段定义为“三重抽象”,本章最后探讨在“三重抽象”之下翻译与“生活社会”的脱节和翻译研究转向“生活世界”必要性。  第三章“翻译的‘三重抽象’与‘三重塑形’”(下篇)“‘叙事’之中的翻译研究:保罗·利科叙事思想指导下的翻译的‘三重塑形’”,从对西方“叙事学”(Narratology)发展脉络的梳理入手,展现以“三重摹仿”(Three-fold Mimesis)为核心内容的利科叙事理论所具备的“具象化”理论品格和重返“生活世界”的理论指向。在此基础上,析出与叙事的“三重摹仿”相对应的、以“预塑形”(prefiguration)、“塑形”(configuration)以及“再塑形”(refiguration)为逐次递进层级的、翻译的“三重塑形”方法论框架。  第四章“‘预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所处时空的‘叙事性’构建”,选取春秋时代齐、晋两国为研究对象,分析理雅各在“时间性”(temporalité)、“结构性”(structure)以及“象征性”(symbolisme)三个层面,对即将展开的《春秋左传》英译工作所做的“预塑形”准备,凸显理雅各对齐、晋两国所处的时间、空间以及文化背景的构建。  第五章“‘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人生经历的‘故事性’再现”,着重展示理雅各是如何通过挑选、整合以及排列《左传》中对齐桓公小白与晋文公重耳参与事件的零星记录,译叙出情节完整、结构完备,且上下关联的“故事”的。围绕这一论题,本章分析“情节化”(emplotment,la mise-en-intrigue)塑形活动,在理雅各译本《庄公八年》、《庄公九年》、《闵公元年》、《僖公四年》、《僖公十七年》、《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五年》以及《僖公三十二年》8个章节中的具体体现,展现理雅各为达到译文“故事性”所作出的努力。  第六章“‘再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形象的‘具象化’重塑”,通过与现有文献中所记录的二人形象做横向比对,探讨理雅各借助“情节化”塑形对齐桓公小白与晋文公重耳形象的重塑,说明借助其对《左传》“叙事化”的翻译策略,理雅各最终实现了跨越文化的理解。  第七章“从‘译’到‘叙’:翻译的‘绪’、‘序’、‘豫’”,总结本文的发现以及作者的主要观点,进而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将“三重塑形”概括为以“绪”、“序”以及“豫”为主要特征的、翻译的三重阶段,并点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论题或能引出的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汽油缸内直喷已成为新一代汽油机提高经济性、降低排放的重要手段 .在这种新型燃烧方式中 ,喷雾过程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文中以一台家用轿车三缸发动机为对象 ,进行缸内过程的
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呐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现代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其首篇《狂人日记》一直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开篇之作,所以谈到
通过对 4 5mm管径、水平放置圆管内油气水三相流流型的实验研究 ,采用实验方法整理出vsg- vsl平面流型图 ;从双流体模型基本方程出发 ,通过动力学分析 ,对水平管内油气水三相
本研究以元认知理论,听力理解相关理论为依据,以Vandergrift(2004)的听力元认知意识培训框架为指导,探讨听力元认知意识培训对外语学习者听力成绩和听力元认知意识的影响。  
学位
约翰·马克斯·库切,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的自传三部曲《男孩》、《青春》、《夏日时光》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男孩由少不更事成长为著名作家的生活及心路历程。  
目的探讨锰对肺、肝脏的毒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腹腔注射氯化锰1,2,4,7 d后,观察肺和肝脏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及部分血清指标与脏器中锰、钙、锌、铁等浓度。结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多元化的思潮影响下,学生面临多元的抉择,面对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和问题,辅导员作为辅助学生心理健康的专职教师,要从问题入手,树立问题意识和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分析新媒体时代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探索创新、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 问题;辅导员;意识;新媒体;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
为了克服由于实际装置的复杂性及生产工艺的差异对冷凝器稳态仿真精度的影响 ,提高冷凝器仿真模型的通用性和准确性 ,提出了冷凝器基本模型结合人工神经网络的仿真思路 .以相
小组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法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两者都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的思想。本研究旨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