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采集湖南省各地苎麻种植区小飞蓬种群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抗药性测定方法测定了其对草甘膦的抗药性水平,并对小飞蓬草甘膦抗药性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抗草甘膦小飞蓬的化学防治进行了研究,为抗草甘膦小飞蓬的田间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及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培养皿检测法检测的抗药性水平最高的为湖南沅江种群及湖南农大苎麻基地种群,相对抗药性倍数分别达到了5.79和4.26,其中湖南沅江小飞蓬种群,GR50到了4113.78g/hm2,显著高于草甘膦的常规推荐用药量(900-1200g/g/hm2)。(2)分别采用鲜重抑制率及药害分级这两个指标来检测小飞蓬对草甘膦的抗药性水平时,测得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采用鲜重抑制率这个指标时,测得湖南沅江及湖南农业大学苎麻基地小飞蓬种群的相对抗药性倍数分别为5.46和4.01,GR50值分别为3879.67和2845.83g/hm2,而采用药害分级这个指标时,相对抗药性水平分别为4.71和3.46,GR50值分别为3344.54和2453.30g/hm2,明显低于以鲜重抑制率这个指标测定的抗性水平。而对相对抗药性倍数较低的其他9个小飞蓬种群来说,以药害分级测定的结果也要低于以鲜重抑制率测定的结果。(3)当以1800g/hm2剂量的草甘膦处理敏感及抗性小飞蓬时,抗性小飞蓬种群体内的5-烯醇式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S)活性基本维持不变,而敏感小飞蓬种群体内的EPSPS活性则处于一个持续下降的趋势,说明草甘膦明显地抑制了敏感小飞蓬体内EPSPS的活性,而对抗性小飞蓬种群体内的EPSPS活性影响不大;当以1800g/hm2剂量对敏感及抗性小飞蓬种群进行处理时,其体内的莽草酸积累量呈现了极显著的差异。其中敏感小飞蓬种群体内莽草酸含量呈现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到处理后第9d,莽草酸含量达到最高的647ug/g。抗性小飞蓬种群体内莽草酸的含量随着草甘膦处理时间的变化基本没有变化,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且显著低于敏感小飞蓬体内的莽草酸含量。对于没有以草甘膦处理的敏感及抗性小飞蓬来说,其体内莽草酸的含量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且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并没有出现较大波动。(4)敏感小飞蓬种群及抗性小飞蓬种群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的差异不大,在草甘膦处理后的第1-5d内,敏感小飞蓬种群的GST活性稍微高于抗性小飞蓬体内的GST活性。而在处理后的第7d,抗性小飞蓬种群的GST出现了一个小高峰,变得稍微高于敏感种群。其后抗性小飞蓬种群的GST活性又开始回落,低于敏感种群的GST活性。(5)草甘膦在敏感小飞蓬植株内的分布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从叶部向茎部转移,在药剂处理后的第9d,敏感小飞蓬茎和叶内的草甘膦分布逐渐趋于平衡,且浓度基本相等,草甘膦在敏感小飞蓬植株叶部与茎部的浓度比从3.9下降到1.2;而在抗性小飞蓬体内,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草甘膦在小飞蓬叶与茎内的浓度比逐渐增大,说明草甘膦随着时间逐渐在抗性小飞蓬叶片累积,而转移到茎部的草甘膦浓度在逐渐降低,草甘膦在抗性小飞蓬植株叶部与茎部的浓度比从3.8上升到5.3。(6)在选用的防治抗草甘膦小飞蓬的药剂及组合中,药后7d对抗草甘膦小飞蓬株防效较好的药剂组合为草甘膦+百草枯、草甘膦+苯嘧磺草胺、草甘膦+氟磺胺草醚,株防效分别达到了93.3%、95.4%、89.2%;当采用单剂对抗草甘膦小飞蓬进行防治时,对其防效较好的药剂有百草枯、苯嘧磺草胺、草甘.2甲、2甲4氯钠,株防效分别达到了89.7%、92.8%、91.5%及89.1%;在药后15d,各处理药剂对小飞蓬的株防效出现了小范围的波动,但防效升降范围不大。药后15d对抗草甘膦小飞蓬鲜重防效较好的药剂组合及单剂有草甘膦+百草枯、草甘膦+苯嘧磺草胺、草甘膦+氟磺胺草醚、百草枯、苯嘧磺草胺、草甘.2甲等,鲜重防效均达到了90%以上。各药剂处理对小飞蓬防治效果最好的施药时间为10叶期,在10叶期施药的化学防治效果要高于在4叶期与15叶期施药,其中在10叶期施药各处理对小飞蓬的株防效均达到了8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