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飞行控制的机器学习方法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you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的逐渐深入,深空探测与小行星探测近些年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小推力航天器由于高比冲的特点,在深空探测中应用广泛,同时由于太空环境的复杂,且要求推力实时控制,其技术难点也不言而喻。对于航天器的太空探索任务,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如何在燃料有限的情况下设计最优的轨道,探测更多的目标,同时针对未知干扰有很好的鲁棒性,保证任务顺利完成。因此,本文将结合目前流行的机器学习方法对以上问题展开分析研究。首先,本文对小推力航天器多目标任务初始目标范围选择进行了研究。利用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对空间小行星目标进行聚类分析,选择在任务时间段内最大聚类中的核点作为探测起始目标点。本文提出一种轨道指示器来简化地表示出航天器在小行星之间转移的难度,该轨道指示器避免了传统轨道相位值计算繁琐的缺点,是一种表示小行星之间转移难度的新的度量方法,然后以此为性能指标对小行星之间的“距离”进行重定义,进而完成聚类分析。其次,本文利用集成学习方法对小推力航天器星际转移燃料质量进行快速估计,由于小推力航天器在轨道转移过程中动力学系统复杂,轨迹优化困难的特点,准确地计算出航天器的转移轨道既耗时又耗费资源,故在轨道设计的初期,我们希望能够快速估计航天器转移质量,这样对于所设计轨道合理性判定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对转移质量进行很好的估计也能指导轨迹优化的序列确定部分得到更好的结果。最后,本文提出一种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解决最优控制中实时性问题的方法,与传统利用强化学习解决控制问题所不同,本文利用监督学习的方法训练神经网络。以月球表面软着陆为算例,以降落过程中的最优状态量为输入,最优控制量为输出,针对航天器存在入轨偏差以及着陆过程中偏离最优轨迹的情况,传统方法重新规划航天器轨迹所需时间长的问题,通过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对最优控制量进行实时预测,以实现轨迹重规划。
其他文献
DNA链置换反应作为分子计算领域新兴的分子操作技术,已被广泛用于科学计算、纳米机器、生物医疗等多个领域。设计可以进行级联反应的分子逻辑单元,并应用其构建分子逻辑运算模
两轮自平衡机器人作为轮式机器人的一种,因具有特殊的结构、制造成本较低、体积小、有较强的地形适应能力、运动灵活的优点,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服务、工业、娱乐业、办公室作业
热轧带钢应用在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是广泛应用的一类工业原料,涉及建筑,化工,机械制造,军工等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活套控制系统是轧制工艺过程的一个重要
滚动轴承是旋转机械中的常用零部件,其故障(损伤)是旋转机械失效的重要原因。当前针对轴承故障有无及其类型诊断的研究较多,而针对轴承性能退化(损伤发展)程度评估的研究较少。如果能够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对轴承的性能退化进行有效评估,那么就可以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和维护设备,缩短停机维修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可靠性,有效降低机器全寿命周期费用。本文基于振动信号,针对滚动轴承性能退化评估过程中的信号带通滤波、特
摩擦和间隙广泛存在于机械系统中。摩擦是由两个相对运动的表面接触引起的,它是一种复杂的动态行为,特别是在低速运动区域,又会引起磁滞效应。机械传动系统中,又由于驱动单元(例如
针对现有的光学和电磁学成像设备在大雾、雨雪、强辐射、深海、烟雾等无法工作或效果不够理想的情况,在空气环境下提出一种用于障碍检测及成像的二维稀疏超声相控阵解决方案。
能源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转型,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然而,由于可再生能源在发电过程中表现出随机性、间歇性、不确定性和不可调度的特点,单纯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将不可避免地降低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电网正常运行。因此,通过储能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集成应用与协同增效,结合信息科学和控制科学中的建模、估计与管理方法,形成容
风力发电是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保证能源、电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随着风电并网规模的扩大,风能所固有的随机性强、波动性大和间歇性特点对电力系统频率、电压及稳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变得不容忽视。利用储能系统的有功及无功吞吐能力,实时调控风电入网功率,从而在实现风能最大化利用的同时最小化其对电网的不利影响,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电池储能系统,以平抑风电输出
合成信号源可以产生频率和功率可调的正弦波信号,广泛地应用于电子测量领域。随着嵌入式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其应用到仪器领域,使得仪器的测试功能不断丰富,仪器成本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系统验证主要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而且越来越广泛。人脸识别系统的可靠性正在逐渐增强。针对人脸识别系统脆弱性的研究仍是一个开放的领域,使用脸部欺骗来攻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