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法益视角下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中“数据”之认定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与云计算数字技术的变革发展,使得数据源以指数形式爆炸式增长,从根本上革新了数据的存储、处理与访问方式。近年来,国内首起“撞库打码案”、首起“获取微信公众号案”、首起“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抓取数据案”、首起“流量劫持案”等新型犯罪案件相继发生,面对数字化犯罪技术引发的新一轮数据安全风险,现有刑法体系在应对时存在明显的不足:现有数据范围包罗万象,日益出现“口袋化”倾向;对法益保护的定位不明,难以脱离计算机犯罪的窠臼。现有研究主要从立法论角度对数据犯罪进行体系化建构,且一直以来多栖身在对计算机犯罪的讨论之中,缺乏对侵犯数据安全犯罪实践的整体把握与对典型案件的具体梳理,难以有效指导新型数据犯罪的司法实践。以上现状充分表明现有刑法体系在应对数据犯罪问题上的滞后性。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中“数据”认定现状考察。通过对实践样本的分析及对判决结果的讨论,总结出现阶段司法实践对于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中“数据”这一犯罪对象认定的突出特点。一是现有数据范围牵涉的犯罪客体种类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了事实上能以数据为载体呈现的所有权利范围;二是“数据”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存在重叠和混淆,司法实践对数据的认定完全取决于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判断,且常常难以区分犯罪侵害对象是数据还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三是传统犯罪对象的泛数据化趋势明显,数据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与传统犯罪对象的数据化痕迹加深,使得数据与传统犯罪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密不可分。第二部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中“数据”认定的司法困境。主要有两个,其一,通过对现状的梳理可以发现,当前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中对数据范围的认定日益泛化。究其原因,司法解释的叠加无形中扩张了对数据的解释范围,司法适用惯性以及传统犯罪行为的异化也促成了本罪适用的口袋化。其二,本罪保护法益的定位不明,是数据泛化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新法益增生与传统法益的滞后,以及法益的解释功能与界分功能的缺失,引发了对本罪数据范围的解释与界分难题。第三部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法益诠释及“数据”属性厘清。该部分是对本文基本立场的申明,通过对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保护法益进行重释,反思现有“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益说”的不足,从而提出“数据安全法益说”理论,并对数据的基本属性进行厘清,区分数据的技术属性与法律属性,揭开数据集技术与法律二分属性于一体的面纱。第四部分,数据安全法益视角下对本罪“数据”之再界定。在数据安全法益基础之上,重释本罪“数据”的两个重要定位,一是界分以数据为侵害对象的数据犯罪与以数据为工具侵害传统法益的犯罪,二是界分侵害数据保密性与侵害数据完整性、可用性的行为。以这一定位为基点,对本罪“数据”范围进行限缩,指明“数据”在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中的去财产性、去创造性以及去可识别性,以解决本罪在司法实践中的定罪与罪数适用难题。
其他文献
2017年的《民法总则》首次规定了英烈人格利益保护条款,而后的《民法典》延续了这一规定,2018年的《英烈保护法》以单行法的方式确定了实体法对侵害英烈人格利益行为的规制,2020年修正的《两高公益诉讼解释》将英烈人格利益保护诉讼正式纳入了民事公益诉讼的范畴。这是立法对社会中不断出现的侵害英烈人格利益行为这一问题的有力回应。根据《英烈保护法》第25条,英烈人格利益民事公益诉讼是指当英烈的人格利益受到
学位
公文书证具有约束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效力。对于法院而言,法院对公文书证中认定事实的审查判断的自由裁量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于提出公文书证的当事人而言,则能够减轻证明负担。在证据的证明力方面,公文书证具有极大优势。其效力主要来源于法律上的推定。但是,公文书证归根结底仍属于一种证据,属于法律规定的书证这一范畴,具体可以区分为报道性公文书证和处分性公文书证。在具体的审判过程中,这两类公文书证均可以推定兼
学位
多数人债务关系牵涉的相关主体众多,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在多数人债务诉讼中,对于不可分给付,要求当事人一同起诉应诉,此时不存在案外债务人的问题。而对于可分给付,债权人有权选择先后起诉各债务人,当债权人先起诉其中某一债务人,在取得生效判决后,因为复数债务间的独立性,未得清偿的债权人仍然有权向其他债务人提起诉讼。此时,前诉判决便会对后诉产生一定影响。由于我国判决效力并未体系化,既判力理论也不成
学位
近年来,随着权力清单制度的逐渐完善,权力清单出现在行政诉讼中的频率越来越高,引起了我国行政法学界以及司法界的共同关注。经过实证分析能够发现,权力清单的出现形式或为证据、或为政府信息公开对象的又或为行政相对人说明被诉行政机关违法的理由陈述,甚至是被诉行政机关的答辩意见,并且随着这些“外观形式”的不同对案件产生了不同的审判效果。在司法审判中,一部分法院对提出的权力清单进行合法性审查并在裁判理由中引用以
学位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我国针对国企的首要战略改革,国企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掌握着我国的经济命脉,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巩固经济体制的重要推手。但由于委托代理链条过长、两权分离带来的经营不善等困境使得其自身的企业价值相较于民营企业更低。因此,为了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市场中的战略意图,国企需要进行一场深入的改革。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我国国企改革提出了新的
学位
随着市场经济交易的不断活跃,传统融资担保手段的僵化性已逐渐显现,市场融资主体在签订借款合同的同时,创造性地以订立买卖合同方式预先作为借款的替代履行,抵债型买卖合同作为实践的产物,为出借人债权的实现增加了保障,但同时也为司法实务操作带来了难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二十三条将民间借贷中出现的“借款合同与买卖合同的混合”界定为担保行为,
学位
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战略资产。发展大数据技术、促进数据交易流通、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市场利益的诱导和国家政策文件的支持下,各地方政府、互联网企业纷纷依托自身资源条件设立大数据交易平台。大数据交易平台的设立对于整合数据资源、提高大数据交易效率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但大数据交易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平台建设无序、数据交易审核
学位
梳理过失犯理论可知,不论是传统过失理论或是客观归责理论下的过失不法构造,在解决过失犯归责问题时均不能尽善尽美。原因在于上述理论均未对过失犯罪的核心概念—“注意义务”进行深层次研究,仅将其认定为行为人违反行为规范的态度或是简单将刑法法规以及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作为注意义务的内容进行填充,而未深入挖掘其规范本质及认定标准。本文除引言与结语外,主要分三部分来对过失犯归责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
学位
司法解释明确董事职务可无因解除引发了对董事离职补偿的思考。作为对营商环境改革的积极回应,其进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主体,动见观瞻,对其的离职补偿与对普通劳动者的离职补偿存在实质的区别。董事与公司之间除形成劳动关系之外还有一层委任关系,在这一层面上,董事离职补偿从本质上更倾向于被认为是董事与公司的一种自我交易,因而司法实践中法院对董事离职补偿纠纷仅仅运用劳动法逻辑保护性处理的做
学位
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对于与案件相关联的绝大多数证据,往往被第三人又或者是疑似侵权人所控制。基于此,对于专利权人来说,存在接触取得上的困难或容易减损隐匿。权利人负担证明责任的同时要面对收集证据途径狭窄的情况,诉讼武器并不对等,其诉讼权利难以保障。与此同时,对于主要事实证明所需的证据多为书证,致使书证成为专利侵权诉讼中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中缺乏对于书证收集在专利侵权诉讼中的具体规定,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