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优秀男子短距离场地自行车运动员踏蹬频率分析研究

来源 :天津体育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dero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了解天津市男子短距离场地自行车运动员运动水平现状,探索提高踏蹬力量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一位运动员训练存在的问题,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竞技水平的发挥,调动参与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训练内容和方法的合理化和科学化水平,实现预定的训练目标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跟踪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六名天津市男子短距离场地自行车运动员为调查对象,研究运动员在不同时间和阻力下踏蹬频率与输出功率、心率、能量消耗和表面肌电活动之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天津男子短距离场地自行车队现状总体处于较好的形势,不管是力量训练还是技战术训练方面都能涉及到每一位运动员的个人训练特点来进行安排,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练员团队的专业性也能够保证训练内容的科学合理。在个人赛上天津队表现较好,但也要重视团体赛,争取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同时比赛上要注重运动员的情绪的波动和状态的稳定性,以确保运动员比赛时竞技能力的稳定发挥。2、在同一时间的踏蹬内,踏蹬频率和输出功率数值整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5秒可以达到最大值,随着阻力模式的增加,踏蹬频率逐渐会降低,输出功率也随之降低。最大输出功率和踏蹬频率在阻力为15N时最大,在25N时输出功率和踏蹬频率最小。大部分运动员在短时间骑行时使用20N的阻力时可以获得较佳的骑行状态,在长时间的骑行时使用25N阻力时更有利于踏蹬。3、从时间上看,踏蹬时间越长,心率越快,且在一定时间内心率趋于稳定,同一时间内,随着阻力的增加踏蹬频率减小,心率降低。心率在15秒踏蹬时的最大值为164±8.14Bpm,在30秒踏蹬时的最大值为180.17±3.71Bpm,在一分钟踏蹬时的最大值为181.83±10.11Bpm。4、能量消耗随着踏蹬时间的增加而消耗的较多,同一时间内,随着阻力模式的增加,踏蹬频率减小,能量消耗减少,且在15N的阻力时能量消耗最大,25N阻力踏蹬时能量消耗较小。5、肌肉的活动性随着踏蹬时间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活动性最高,竖脊肌和臀大肌的活动性最低,其他肌肉的活动性处于平均水平,且根据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和骑行姿势呈现出个体差异性。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扁平足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足部畸形,按照形成特点可分为柔韧性扁平足和僵硬性扁平足两类。僵硬性扁平足是伴有足骨畸形的结构性改变,无论负重还是非负重都有足弓塌陷或消失;而与之相对的柔韧性扁平足是一种功能性改变,在非负重位或踮足站立时能够恢复足弓。足弓这一可逆性特点可能会使其在运动过程中呈现出与僵硬性扁平足不同的缓冲调节模式,从而引起的损伤风险也可能存在差异,但目前针对两类扁平足的对比研究
中风是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大约2/3的脑卒中患者有肢体功能障碍,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重大影响,并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重大经济和心理压力。中风后,患者表现出痉挛、虚弱和行走障碍等症状。脑卒中患者出现肌肉无力、肌肉活动障碍和肌肉间协调异常,是导致运动不对称和运动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下肢力量和运动协调能力的丧失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导致长期残疾的障碍。各种功能障碍引起的足下垂对患者的
背景:支具是治疗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主要方法,能够有效地预防脊柱侧凸的进展,但支具期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目前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PSSE)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疗效。国际脊柱侧凸康复治疗协会(SOSORT)建议将PSSE和支具结合使用以提高矫正的疗效,减少支具的并发症,但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探讨支具联合BSPTS疗法对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
研究目的:步行是基本的生活需求,平衡是步行的基础,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平衡离不开躯干和四肢的协调性运动,核心稳定性训练增强核心区域的稳定,从而为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提供稳定的基础。核心的好坏已被证实与膝关节损伤及运动的预防息息相关。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切除自身关节和组织,失去部分天然的优势,且选择手术的患者大部分是重度膝骨关节炎,术前术后肌力、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等均下降,从而影响平衡和步行,
研究背景与目的:脑卒中(stroke)具有高发生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特点,发生后常导致运动、言语、认知等多方面功能障碍,其中,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其发生率高达80%,常表现为学习、注意、记忆等功能减退,与患者功能预后较差密切相关,如未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干预,最终将进展为痴呆,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
研究目的:研究悬吊结合推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干预效果,观察干预前后核心稳定肌表面肌电变化的特征,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提高核心稳定肌肌力和耐力以及抗疲劳能力。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悬吊结合推压组,共16人,进行悬吊训练和推压手法;对照组为悬吊训练组和推压组,每组16人。三组均治疗4周,每周5次,每天一次,三组患者在干预前后均进
背景和目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ADIS)主要来源于两类人群:一类是在骨骼成熟后出现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成人,另一类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未治疗或未治愈迁延至成人。60%以上的ADIS会进展,尤其在是骨骼成熟后Cobb超过30°时。ADIS患者因骨骼发育成熟,侧凸畸形较僵硬,往往伴随疼痛等症状,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国际上,运动疗法(尤其是脊柱侧凸特定性运动疗法)成为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主流
研究目的: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以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丧失为特征的衰老综合征,增加了老年人活动受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跌倒、骨折、残疾、独立性丧失和死亡风险。肌少症作为一种与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密切相关的疾病,应尽早加以预防以防止老年人出现功能障碍、失能和衰弱等不良后果。关于肌少症的最新研究中,“可能肌少症”替代了“肌少症前期”作为早期发现和预防肌少症的新概念,此概念的更新
脑卒中后记忆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职业转归,记忆功能障碍与其他多种功能障碍紧密联系,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的信心。目前,针对脑卒中后记忆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比较多,但治疗成本较高、治疗效果有限。基于中枢神经的康复治疗方法相较外周神经的康复治疗方法效果显著,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
研究背景:上肢运动障碍是脑卒中的主要后遗症之一,导致日常生活活动受限,生活质量降低,且康复效率低。脑卒中后,对患侧运动皮质区域(M1)的损害导致两个半球之间的不平衡,即健侧M1区的低兴奋性和健侧M1区的高兴奋性,导致相对较差的预后。因此,基于“半球间抑制(IHI)”理论,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被用于减少两个半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