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是中国的“喀斯特省”、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地域。特殊的喀斯特地理背景,形成了特殊的喀斯特文化类型。但贵州目前的旅游开发侧重于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对整个喀斯特地区的文化内涵发掘不够。考虑贵州旅游开发文化主题不鲜明等因素,以人地关系为指导思想,岩溶学、文化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为理论依据,应用室内资料收集和室外资料收集和踏勘方法,研究喀斯特文化的形成、内容和特征,对比分析喀斯特文化在时间、空间的分异及其时空的沉积等。本文认为喀斯特文化是喀斯特地区的居民生产、生活的创造、传承及其结果表现,是喀斯特环境中特有的文化。本文主要研究了三大内容:喀斯特文化、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模式及其检验。文章从喀斯特文化的形成、内容体系和文化性质探讨喀斯特文化,将喀斯特文化中具有肯定价值和普遍吸引力的部分,提炼成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并对其进行旅游价值评价,评价涉及旅游资源的科学价值,从文化历史内涵探讨其文化价值,从视觉和内涵展现喀斯特文化的形式和文化上的审美特征。通过对喀斯特文化的旅游价值探讨,再分析其开发可能性,提出一定的开发原则和开发模式。在开发模式的指导下,进行花溪天河潭、夜郎谷的旅游开发设计。本论文主要获得以下几个结论。 ①喀斯特环境是形成喀斯特文化的地理背景。通过对喀斯特环境人地关系的生产和生活的研究,本文认为喀斯特文化是喀斯特地区的居民生产、生活的创造、传承及其结果表现,是喀斯特环境中特有的文化。 ②喀斯特文化的形成是由原生文化和次生文化共同形成本土文化,本土文化又与近代的外来文化有机形成。 ③喀斯特文化的内容体系可以从形成、性质和形态来认识。从性质上,它既是农业文化,又是民间文化;从形态上看,它是由喀斯特物态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有机耦合而成。 ④通过喀斯特文化的形成、内容体系的研究,喀斯特文化具有综合性、时序性、地域空间分异性和时空重叠的特点。第6页共92页 ⑤对喀斯特文化的理论认识,有助于从众多的喀斯特文化现象中,发掘一些重要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建筑、聚落、耕作、工艺等物质文化旅游资源,而一些物化的精神文化旅游资源有佛家和道家的建筑,史前的岩画和丹书和延续至今的特殊的岩墓葬。 ⑥对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评价后发现,贵州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是有深刻的科学含量,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在形式和内容上兼备的审美特征。 ⑦在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下,在日益的先进的思想和技术支撑下,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开发的条件。但需要确立一些特别的原则,以达到完美的效果,从而创建适合于喀斯特地区的旅游开发模式。 ⑧在模式检验中,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确立了花溪天河潭和夜郎谷不同的旅游文化主题。在此指导下,运用旅游产品的设计原理,对中心景区及其周边社区的旅游发展进行系统设计。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日益普及,网络语言以其形象、随意、创新、简约、诙谐等特点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显示出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本文就网络语言的运用特点及其规范问
本研究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工作投入状况进行了研究,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程度以上,对工作本身、园长
本文在对家长参与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家长参与的政策条件,即家长参与的制度框架,以及家长参与的实际状况,并把家长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成都市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成都市具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发展小城镇能够推进成都市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
本文对研究生数学建模教学与竞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对如何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给出了建议。
戊戌维新后,梁启超东渡日本,发表长篇著作《新民说》。这是少年中国的国民性改造方案,在书中他系统地提出了如何将传统的中国人改造成为近现代的中国人。深受民主思潮影响的梁启
阿里巴巴作为全球领先的B2B电子商务公司,在2009年毅然决定开启其战略转型之路,开始从B2B向C2C进军,并且在2012年以后加快了在O2O领域的投资频率。本文从SWOT模型视角探讨了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技术手段飞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由最初有限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目前几乎所有与空间信息有关的应用领域。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地理信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就我国而言,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受到理论界和决策层的重视和支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
现有幼教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幼教课程改革的方案、内容、历史等,而对于幼教课程改革本身的一些重大问题研究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对于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缺乏全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