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滤膜通道化学微环境调控与溶剂分子高效传递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a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针对目前已开发的有机溶剂纳滤膜通量偏低(<10 L m-2 h-1 bar-1)及分子传递机理不明晰的问题,提出了通过膜内通道微结构调控以强化分子传递特性的策略,并深入研究通道化学环境对分子传递行为的影响机制,揭示分子在限域空间内的传递机理。首先,基于小尺寸(2-5 nm)量子点(QD)调控高分子膜与二维层状膜通道的化学环境,高效强化溶剂分子的传递特性;其次,针对分子在层状膜纳米通道中快速传递的现象,深入研究分子在限域纳米通道中的传递机理,并建立传递速率方程;最后,基于基础理论研究指导面向混合溶剂分离用层状膜的设计与制备,初步探索层状膜在混合溶剂分离领域的应用。具体研究工作概述如下:(1)高分子复合纳滤膜通道化学环境调控以强化分子传递特性:两亲性量子点(GQD1,同时含亲水和疏水纳米区域)通过界面聚合法交联生成聚酰胺薄膜,由于GQD1独特的两亲性特征,在聚合过程中生成纳米颗粒堆积结构的薄膜,颗粒与颗粒间形成尺寸约为1.4 nm的纳米孔,为溶剂分子的传递提供低阻力扩散通道,同时量子点上亲水与疏水的纳米区域分别促进极性与非极性分子向通道内溶解,通过此协同作用强化高分子纳滤膜对溶剂分子的传递特性。相比于利用单纯的亲水(PQD)和疏水量子点(GQD3)所制备的薄膜,GQD1所制备的薄膜同时对极性和非极性溶剂分子同时具有快速传递能力,如正己烷和乙腈的通量分别达到 42.2 和 46.9 L m-2 h-1 bar-1。(2)二维层状膜纳米通道化学环境调控以强化分子传递特性:将GQD和PQD以共价键结合的方式分别引入氧化石墨烯(GO)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层状膜通道内,形成层状复合膜:GQD@GO和PQD@RGO。疏水性GQD的引入,能够在亲水性GO膜表面与纳米通道中构建疏水性纳米区域,有效促进膜对非极性溶剂分子的吸附和溶解,降低其进入纳米通道的能垒,同时拓宽的层间距利于分子快速扩散。相对于GO膜来说,GQD@GO复合膜对极性和非极性溶剂通量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其中正己烷和甲醇通量分别提升了 31倍和6倍,达到85.4和146.7 L m-2 h-1 bar1。同样,将亲水性PQD引入疏水性RGO膜通道内显著提高膜对极性溶剂分子的亲和性,进而提高其通量。此外,量子点与相邻纳米片的共价交联有效地提高了层状膜的结构稳定性。(3)二维层状膜通道化学环境调控与分子传递机理研究:选用刚性且表面富含活性-OH的MXene(Ti3C2Tx)纳米片,采用化学接枝技术在其表面分别接枝亲水性-NH2和疏水性-C6H5与-C12H25,并构建具有长程规则且化学环境可控的纳米通道层状膜,以此为平台研究通道微环境对分子传递行为的影响规律。膜性能测试与分子模拟发现,在亲水纳米通道内,极性分子受壁面化学基团氢键作用的诱导,沿壁面形成有序排布分子层,降低传递过程中分子的无序碰撞(分子间、分子与通道壁间),从而降低分子传递能耗,分子层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快速平动传递,类似于水分子在纳米管或水通道蛋白中形成水分子线的超快传递现象。而在疏水性纳米通道内,分子保持其无序排布状态,传递速率较慢。随后通过对10余种分子传递行为的解析,建立了分子在有序和无序排布状态下的传递速率方程。(4)功能化二维层状膜设计及其在混合溶剂分离领域的应用探索:采用静电喷涂技术在亲水性Ti3C2Tx膜和疏水性Ti3C2Tx-C6H5膜表面分别涂覆一层亲水性的PEI和疏水性的PDMS高分子,制备PEI@Ti3C2Tx和PDMS@Ti3C2Tx-C6H5层状复合膜。对亲水的PEI@Ti3C2Tx膜来说,利用PEI对极性溶剂分子的强吸附溶解和亲水Ti3C2Tx层间通道内分子有序排布导致的快速扩散,实现甲苯和极性溶剂分子的有效分离,当PEI喷涂浓度为0.24 mg mL-1,膜厚为300-500 nm,原液甲苯浓度越低时(<50wt%),膜对混合溶剂的分离效果越好,甲苯/乙腈分离因子达到4.5。类似地,对于疏水PDMS@Ti3C2Tx-C6H5膜,利用PDMS对非极性溶剂分子的特异性吸附溶解和促进传递,实现了甲苯的富集和浓缩,当PDMS喷涂浓度为0.24 mgmL-1,膜厚为320nm,原液甲苯浓度越高时(>50wt%),膜对混合溶剂的分离效果越好,甲苯/甲醇分离因子达到4.7。上述工作基于在纳滤膜内构筑分子传递通道并调控通道化学环境,显著强化了膜的传质特性,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纳米通道化学环境对分子传递行为的影响机制,揭示分子在限域通道内的传递机理,建立了分子传递速率方程,有望为各类限域传质过程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此外,基于前期基础理论,初步探究了二维层状膜在混合溶剂分离领域的应用,助力低能耗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和目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世界范围内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近年来,我国45岁以下人群急性MI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MI引起心肌细胞死亡,且死亡细胞在愈合的过程中会形成无法修复的瘢痕,从而对心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导致心力衰竭,治疗选择十分有限。因此,探索MI后心脏修复机制,寻找早期干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
黄金峡水利枢纽左岸边坡在施工期发现了多组结构面,监测资料显示边坡出现了多次变形突变现象,且变形大多发生在20~30 m范围内,多点位移计深度区间位移最大值超过80 mm。为此,结合多点位移计监测成果,从时空变化规律、特征值统计、位移速率等方面综合分析了边坡岩体的变形特征。结果表明:爆破开挖和结构面是导致边坡产生较大变形的主要因素;边坡主变形区与结构面fz39、L920和fz15的位置吻合,坡体变形
期刊
研究背景和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复杂和异质的内分泌疾病,通常发生在育龄女性,患病率高达10%,且长期并发症风险增加。PCOS主要表现为高雄激素血症、排卵障碍和卵巢多囊样改变,可导致不孕不育和多种代谢性疾病。PCOS的病因目前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MicroRNA(miRNA)是在转录后水平上调节基因表达的一种小的非编码RNA(近22个核苷酸长)。异常的miRNA表达水平与疾病的
学位
背景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若在脑梗死发生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溶栓、介入取栓等治疗,患者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影响其生活质量,加重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和护理负担。因此,探索脑梗死后可能的干预手段及相关机制是目前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在生理状态下,血脑屏障是大脑与外周血液循环之间的功能性屏障,调节营养物质及离子的转运,阻止外周毒性物质及免疫细胞的侵入,维持脑组织微环境的稳定。紧
学位
多点变位计广泛用于水利水电工程边坡岩体及洞室围岩的变形和位移监测,能够实现自动化监测和安全预警。笔者介绍的新型多点位移计装置是多点变位计装置(DL/T 1272—2013)的一种新结构型式,包括同心轴安装的锚头、传递杆(钢管)和塑料护管,以及孔口安装基座和配套的位移传感器,其应用范围和测量精度与多点变位计装置相同,技术性能则优于多点变位计装置。除了在设备精密性、安装简易性、观测准确性方面具有优势以
期刊
背景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并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在临床治疗中,肿瘤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等方式,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肿瘤患者的预后并没有明显改善。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发展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免疫治疗方式,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在B细胞恶性肿瘤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特别是以CD19为靶点的CAR-T细胞在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
学位
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属于α受体激动药,是新一代抗感冒类药物主要成分,药性比麻黄碱类药物更温和,且不具备麻黄碱类药物的易制毒性,在国内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盐酸去氧肾上腺素生产中存在的粒度分布不均、平均粒径小等问题,本文对该药物溶析结晶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其生产过程中晶体产品的制备提供基础数据与依据。研究了盐酸去氧肾上腺素结晶热力学性质。采用激光监测法测定了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在11种单一溶剂与4种二
学位
通过对结晶反应器制造方案的确定、材料如何分片运输、现场道路勘察、现场人材机需求、现场预制场地布置、脚手架搭建需求以及装置基础上分段组焊顺序等方面的简述,提出设备从制造初始阶段直至现场制造竣工的整套策划流程和问题应对措施,借此说明项目前期策划所带来的高效性和可执行性。
期刊
质子交换膜被誉为燃料电池的心脏,其质子传导能力决定电池的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本研究围绕质子传递通道构建及传递通道化学组成优化两个关键问题探寻质子交换膜(PEM)质子传递特性强化的普适性方法和理论。利用不同形状及其组合的无机材料探究填充材料形状对杂化膜质子传递通道的影响机制,构建长程连续的界面传递通道。在此基础上,优选二维(2-D)氧化石墨烯(GO),提出基于聚合物量子点(PQD)功能化修饰GO来构
学位
1,6-己二醇(HDOL)分子结构独特,在聚酯、聚氨酯以及环保型涂料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国内外需求连年攀升。以己二酸二甲酯(DMA)为原料加氢制备HDOL具有生产工艺路线简单和选择性高的优点,是目前工业化生产HDOL最为有效可行的途径。前期研究表明,本课题组开发的Cu-ZnO-Al2O3催化剂在DMA加氢反应中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但长期运行稳定性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针对DMA加氢反应特点,对Cu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