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舞台三部曲”戏剧化书写研究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re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彦的“舞台三部曲”以秦腔戏剧入文,将戏剧意蕴融入小说当中,使戏剧与小说完美融合。“戏剧”在“舞台三部曲”中不仅仅是一种嵌入元素,更成为小说独特的肌质与特质,小说因此呈现出戏剧化的特征。论文将从陈彦文学创作概述出发,具体阐释其小说在人物、结构、语言三个方面呈现出的戏剧化倾向,从而深入探究陈彦“舞台三部曲”戏剧化书写的价值与意义。论文主体内容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陈彦的文学创作。在陈彦看来,从戏剧创作到小说创作并不意味着放弃了戏剧,而是回归到了“戏剧之灵魂”,用一种更为包容的艺术形式传达更为复杂深刻的精神与思想。陈彦戏剧化书写的原因可概括为:一、陕西作家的代际传承;二、地域文化的熏陶;三、个人长期的戏剧创作经验以及自觉的“文体创新”意识。第二部分论述陈彦小说人物的戏剧化。陈彦的小说创作始终围绕着戏剧,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戏剧舞台上下的工作者,而人物也被赋予了强烈的戏剧角色特征。陈彦不仅赋予人物具有戏剧性的“戏剧动作”,也以戏剧化的方式处理人物的外部动作及其内部动作。而陈彦赋予人物戏剧化的性格往往令人物无法逃脱内心的激烈斗争与矛盾,使其成为推动情节冲突的重要动力。此外,人物普遍境遇也呈现出戏剧化的特征。陈彦以美丑二元对立的方式设置小说的人物关系,带有强烈的脸谱化色彩,而在这种人物设置的背后也暗含着陈彦对“恒常价值”的追寻。与此同时,陈彦十分注重对人物命运的构建。小说中人物命运不断地突转。人物在从希望到失望、从戏剧到现实、从喜剧到悲剧的转换中一次又一次地被推上极端,命运逆转的前后也形成了一种讽刺对照的关系,从而造就了一种戏剧性的艺术效果。第三部分阐述陈彦小说结构的戏剧化。从时空结构上来看,“舞台三部曲”的叙述时间与空间都呈现出灵活紧凑的整体特征。具体而言,小说在叙述时间上大量运用场景、省略来加快小说的叙事节奏,使得矛盾集中化,总体呈现出一种戏剧式节奏。而在叙述空间上,陈彦以西安为地域空间,以剧团为地点空间,并用主要人物的行动推动地点空间的转换。除此之外,小说采用现在时的基本时态,将“往事”融入到人物现实动作的发展过程之中,体现出戏剧艺术的特性。从情节结构上来看,小说的“明线”完整统一,人物动作与情节发展线索分明、贯穿到底。在此基础上,小说又将主题思想作为“暗线”贯穿于人物动作与情节发展当中,将人物、情节、思想融为一体。第四部分探究陈彦小说语言的戏剧化。陈彦小说中人物语言呈现出戏剧化的特征。陈彦在小说中大量使用人物对话,叙述者隐退并将小说的叙述语言转化为戏剧式的直观展示话语。人物言语中的戏剧性主要体现在:一、话中有“动”,人物语言即是“有声的动作”,且人物话语凸显人物性格,带来一种“闻声识人”的戏剧体验;二、话中有“剧”,人物对话的动作性直接指向人物的内心动作,推进人物关系的转变,进而推动情节发展。此外,陈彦将戏剧语言吸收并转化为小说语言。戏剧的专业术语、理论等巧妙地融入到小说的语言当中。戏文与诗词也被直接嵌入文本,增添小说语言的杂语性的同时,成为一种“有声的独白”,使得小说具备了多重抒情的意蕴。这种书写方式突出了小说语言的民间特色与文化底蕴,凸显出地域性与本土性,彰显着作者的民族思维。
其他文献
经由汉末曹魏两晋的发展,诗歌取代辞赋成为文坛的主流,迎来了其又一次创作高潮。引诗之祖的《诗经》入诗是两晋创作的常态。本文以两晋诗歌引《诗经》为研究内容,在详细梳理引用《诗经》文献材料的基础上,探讨两晋诗歌引《诗经》的文化背景及引用特色,进而探究引《诗经》对两晋诗歌书写的影响及《诗经》学意义。本文第一章以“两晋时期引《诗经》风气的生成与迁变”为题,旨在厘清两晋诗歌引《诗经》的历史文化背景。论述了西晋
学位
夏敬观(1875-1953),字剑丞,号吷庵,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他在经史、诗词、书画等领域建树颇丰,成就斐然,是一位集大成的学者。然而对于夏敬观的研究,学界大多集中在其词学思想方面,而对其他创作关注甚少。面对夏敬观研究的不足,本文拟在《吷庵词》收集整理的基础上,考察其生平与词学经历,考证《吷庵词》版本,分析《吷庵词》内容,概括夏氏词学思想在创作中的渗透,并结合前人品评及词
学位
《耳谈类增》是明代湖广黄州府黄冈县(今湖北黄冈)作家王同轨创作的文言小说集。小说集自成书后几经刊刻,在当时文人士大夫中流传甚广。本文拟在文学地理视域下对《耳谈类增》进行研究,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量。其一,从编写体例上看,作者王同轨在进行本书编纂时特设“脞志地理居室篇”,说明作者有比较明确的地理意识,将地理的内容写进书中。其二,从具体内容上看,书中收录了大量作者生平地理轨迹沿线地域的故事,其中包含各
学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多以小说、散文为人所知,而不常被学界提及的诗歌,却在沈从文一生的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沈从文全集》中的收录,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诗歌创作有着浓厚的热情。1920年代中期,沈从文的早期文学创作就是从新诗起步的。这一时期,因其发表的新诗数量之多且特色鲜明,而成为1931年陈梦家《新月诗选》最重要的入选诗人之一。本文据此对沈从文为人所忽略的早期诗歌创作展开分析研究,来
学位
须一瓜是一位新世纪以来备受瞩目的作家。作为一名职业的法制记者,她的小说多取材于刑事案件、新闻或社会热点,情节多与犯罪案件相关。在通俗文学中,犯罪题材小说作为类型文学的一种,往往以曲折惊奇且扑朔迷离的情节、悬疑惊悚的氛围吸引众多的读者。然而,在文学的严肃性和审美性方面,这类作品通常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与不足。反观须一瓜的犯罪题材小说,犯罪叙事只是她借以刺探人心、叩问灵魂的工具。在抽丝剥茧的犯罪案件中,
学位
清代翰苑辞赋在近二十年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但由于许多作品创作时间模糊、内容散佚及前人对其价值评判较低等诸多原因,目前学界对翰苑辞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乾嘉道三朝整体宏观研究与清代赋论发展等部分。而从赋体文学与文化制度的角度,立足赋文本,深细地探讨乾隆朝前三十年间翰林院与试赋的关系、翰苑赋坛的概貌、赋作品的留存、赋学批评的争端、赋作的形式特征、内容主旨、艺术表现及价值影响等内容,则是本文对此阶
学位
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对环境的破坏性较低,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产业,但是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者的数量快速增加,给旅游地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其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者与旅游地是相互影响、共生共存的,鼓励旅游者实施环境责任行为,可以减少旅游地环境问题的产生,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意象是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前置变量,但少有学者探究其如何对旅游者
学位
近年来,长江环境保护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一环。新闻媒体对于长江环境的报道,对长江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因此,本研究以我国环境领域的权威主流媒体《中国环境报》2016年-2021年997篇长江环境报道为研究对象,以梵·迪克话语理论为研究基础,采用内容分析法与话语分析法,探讨报道的特色与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以期对其他媒体做好长江环境报道提供借鉴。经过内容分析后发现,
学位
随着旅游数字化建设的推进,如何推进增强现实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成为游客与景区共同关心的话题。但是在现有增强现实技术与旅游相结合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视角集中于旅游教育等角度,关于游客的增强现实技术使用行为研究较少。游客使用行为是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在旅游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关键过程,通过对游客增强现实技术使用行为进行研究,能够进一步发挥增强现实技术的新技术引领作用,进一步促进旅游产品的升级改造。本文基于技术接
学位
乾隆序跋是其为文献所作的说明性和评论性文章。作为清第四位君主,清高宗乾隆好作诗文,少时接受以经史为主的儒学教育,继位后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文治实践,把文献作为连接满汉文化的桥梁,塑造自身儒学正统的形象。其个人意志、治理思想与文献有着紧密的联系。乾隆序跋反映了清鼎盛时期的帝王意志和国家治理。乾隆对序跋的定义及作用有明确的认识,认为序跋是对文献内容的概述,重视序跋的训诫的功能,从而以谕旨代替序文置于卷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