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和运行——论培根画中孤立人物形象与画面结构关系及意义研究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68471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0.28-1992.4.28),出生于爱尔兰的首府都柏林。他与他的远亲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同名,而到他这一代则成了不列颠群岛的没落贵族。而作为二十世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画家,培根的绘画与他的人生境遇息息相关。他出生在充满男性阳刚气质的军人家庭,家教严苛淡漠,其次他的同性恋性取向与家人的期望格格不入,让其早年性格内向,极其敏感,这些早年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他的创作也充满异样的情绪;那些人面兽形的形象,阴郁深邃的色调,暴力动荡的笔触等等种种描绘毫无疑问是与他的童年以及少年时代不可分割的。
  集体无意识是存在于人内心最深层次的精神维度,它与人类长期积淀的遗传基因有关,通过原型和本能的作用,控制着人的自觉行动。培根的绘画创作和观看解读涉及众多的意外性,本能的冲动,直觉的感受,甚至培根许多的画面灵感直接来源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等潜意识理论研究的学者,因此在集体无意识理论框架下讨论培根的创作有理可据。
  本文透过卡尔·荣格(Carl Jung)的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和运行机制来解读培根的画面,论述观看培根作品中孤立人物形象和画面结构之间潜在的感觉逻辑。培根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对教皇,自画像,身边熟人相片等事物的描绘,而且基本上是孤立的人物或动物,很少出现多个形象集中在一幅画面的群像。狭义地来讲,孤立的形象指的是培根作品中诸如教皇,培根的情人,朋友们等人物形象在画面上单独呈现。广义地讲,则是指构成每幅画面中可识别的人物,以及包括类似人物局部的形状,人物器官,具有人物特征的动物或者阴影在内的形式。孤立人物形象在画面中的存在方式与画面本身是相互牵绊的,既表现为画面大片的有机几何色块,扶手,帘子,电灯开关等物品烘托的人物孤立性,不安感;又表现为与画面结构相融的和谐性,孤立的人物形象不断运动,或膨胀,或缩小,向画面深邃的空间逃离。
  通过阅读关于培根创作的大量文献,我们能够发现培根非常强调创作的意外性,选择绘画形式或者结构的意外性,这其实是与卡尔·荣格谈到的集体无意识会通过艺术作品的未知部分显现是异曲同工的。此外,培根强调磨灭画面的故事性,祛除明确感情色彩的符号,而遗留下本能想保留的人物形象特征,这表面上是反叛绘画惯用的陈词滥调,磨灭观者最直观的感觉,却实际上是契合他心灵深层次的集体无意识显现。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来探讨:第一章论述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并且总结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引入集体无意识的理论框架,并且结合研究培根创作的文献资料加以比较,深入地讨论集体无意识在培根画面中运行机制。第三章则是具体地探讨画面中孤立人物形象及其与画面机构本身的内涵。而第四章通过对独幅系列和三联画系列进行比较,全面地分析培根画面绘画形式所对应的历史性,形式与感知的联系。第五章对画面中人物形象的几个主要意象进行逐个分析,讨论它们的象征意义。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随着以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English-MediumInstruction,以下简称EMI)在欧洲、亚洲非英语国家的迅猛发展,高校EMI实践已经成为非英语国家语言政策与规划中的一个中心问题(Dang et al. 2013)。自从2002年被正式引入德国高等教育领域以来,EMI在德国的发展势头强劲,德国已经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留学地之一。  本文将结合Spolsky(2004)的语言政策
学位
讲好中国故事是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完善国家形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中的重要一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注、认同与日俱增,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杂音依然存在。在现阶段,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意义重大,也成为跨文化研究领域热点研究问题。本文选
学位
语言是建构政治竞选的一条重要途径,这让话语分析学者可以通过分析话语符号的意义来解构政治竞选。总统竞选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关注政客如何通过话语策略获得领导力(Tenorio, 2002; Fang, 2009; Dilliplane, 2012; Yuan & Jiang, 2013; Steffens & Haslam, 2013;Zhang, 2015; Gunawan, 2017; Chen&
学位
本研究采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及批判话语分析理论研究近十年(2010-2019)全球20个英语国家/地区的网络媒体在自闭症报道方面的异同及其对大众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研究语料来自美国杨百翰大学网络新闻语料库(BYU-NOW Corpus)。为了考察收入水平会否对相关新闻报道产生影响,本文将所选20个国家/地区分为高收入国家/地区和中低收入国家/地区两组。  结果表明:高收入国家/地区和中低收入国家/地
学位
“真实”一直是新闻业的不懈追求,早在传统媒体时代,西方媒体组织就已经设有“事实核查员”的岗位来保证登出的稿件准确、真实,更有报纸公评人制度、更正与答辩制度来做进一步的保障。中国在2014年也产生了第一个新闻事实核查员。网络时代的来临,真实变得更加稀有。假新闻频出已经成为媒介常态。尤其在2016年,“后真相”(post-truth)时代来临,似乎“真实”已经无迹可寻。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事实核查新闻”
汶川地震造成了无数的生离死别,同时也在赛博空间中激起了无数的涟漪。汶川地震距离我们已逾十年,在这十年里互联网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论坛逐渐式微,微博、微信与知乎等更富活力的网络社区逐渐崛起。在这些社区中,汶川地震不断地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被提及,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沉淀。一方面,通过研究不同社区中的具体记忆行为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汶川地震是如何被记忆的;另一方面通过主题模型、情绪分析等技术手段,能
学位
本文基于“霸权男性气质理论”和现今中国社会性别认知的现状,以被强大的异性恋文化霸权统治的男同性恋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爬虫和软件抓包在男同性恋的在线社交平台“blued”“百度贴吧”中获取头像等社交资料以及在线发言,采用内容分析和词频分析描述男同性恋群体在线形象呈现中的性别气质,并辅以深度访谈和象征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其背后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探索霸权男性气质在男同性恋内部的实践形态。  
学位
近年来,全球突发事件频发。从国外的孟买恐怖袭击、海地地震到国内的汶川大地震、宜黄暴力拆迁等。这些突发性事件对政府、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微博诞生以来,就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出尽风头。本文从“突发事件中的微博传播”、“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点”、“突发事件中微博对舆论的影响”等方面,分六个章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对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面临的挑战以至于如何有效引导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论等
学位
具象写实绘画的艺术作品在绘画发展史上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与接受群体,其形式基本上是以架上绘画的形式出现在观众视野中,所以在绘画理论研究与创作探索中,通常是作为一种视觉空间艺术来认识和理解的。例如,当我们评论一幅画作时,最先考虑到的是画面的结构形式以及造型、线条、色彩等二维平面空间中的因素,而涉及到绘画这一空间形态的时间性问题谈论的相对较少。本论文主要以维米尔绘画为案例来进行研究和分析绘画中时间性的问
学位
[db:内容简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