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u482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德育学科课程从设置至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德育学科课程的课程标准分析后发现:1)从教学目的来看课程从接班人走向道德人的培养;从培养道德高尚者逐步走向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2)从教学要点的归类分析中可以看出课程中存在这样一些稳定性的价值取向:群体的“占场”与个体的“缺场”:群体本位的道德价值观;强调单向度的服从:义务型的道德价值观;社会公德的缺失:忽视公共精神的培养;与学生生活相疏离:“关注彼在,忽视此在”的道德教育观等。而这一时期德育理念的发展则反映在如下方面:从强调外部的道德要求转向关注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生活;从培养“高大全”的道德高尚者演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五套初中段德育学科课程教科书和两套小学段德育学科课程教科书分析后发现:1)教科书主要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道德知识逻辑进行编排。2)教科书中的榜样选择体现了这样一些理念:精英化的道德教育观;完人化的道德教育观;社会本位观;男性的支配文化等。3)教科书中的叙事潜存着这样一些理念:没有把学生视作自由的道德行为主体;道德本身并未被理解为一种实践智慧;对人性简单化、平面化的设定;对学生道德世界的简单化理解等。 通过对德育学科课程教师进行研究后发现运行中的德育学科课程存在如下问题:1)德育学科课程的大德育模式、政治化取向和知识化取向使得该课程独立性较低,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学科品格。2)德育学科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较低,这反映出其在功利性的教育文化中的困境。3)德育学科课程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与多元、开放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公共道德资源的缺失有关。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新编德育学科课程教科书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德育学科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引领;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学科教师转型为真正的德育教师。其次它需要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和真实的课堂;变授——受关系的课堂为对话和互动的课堂。第三,它需要评价制度的改革。其评价应尽量摆脱选拔的功能取向,通过评价过程本身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
其他文献
介绍了印度TATA钢铁公司新建步进梁式加热炉步进机械的性能参数、设备结构及组成、相关设计及计算,设备运行平稳,实用可靠。
文章以内蒙古敖汉旗四家子鞍山式铁矿为例,综合运用地面高精度磁测,音频大地电磁测深,重力测量等地球物理测试方法,在已知铁矿和航磁异常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潜力的快速评价,最
法属于制度文明的范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征。中法两国均因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法律文化,而在人类文明史上享有很高的盛誉。然而,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两个东西方
整合素是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粘附作用的主要因子。血管生成中 ,整合素通过调节内皮细胞的粘附和迁移能力参与血管管腔的形成和血管网络构建。细胞外基质是整合素的配体 ,胶
随着权利意识的觉醒、现代社会的法制化和民主化,人们日益倾向于通过司法机构来解决纠纷,司法成为了保障民众权利、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法律服务的有偿性却成为
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是深井开采面临的一种由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共同作用的新的灾害表现形式.微破裂前兆是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变过程显现的共性本质特征,具有微震和声发
“中国青铜器时代大率涵盖殷之际亦未可知……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它的下限很明了,便是在周秦之际”。(郭沫若《青铜时代》)战国时期,漆器获得迅速发展,而此时青铜器正由盛行转
利用中国大陆468个站点1960~2013年逐日气温资料,本文首先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气候跃变检验分析发现,中国冬季气温在整体变暖的趋势上叠加有年代际
为了提高硫化氢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保护环境,中石化长岭分公司投资6000 多万元从丹麦引进了酸性气湿法制硫酸工艺(WSA),于2002 年2 月建成投产。该装置投产后,
开发出一种高性能保偏光纤的制造工艺,并制备出包层直径为80μm的细径高性能保偏光纤。试验表明:该光纤具有优良的全温(-50℃~85℃)偏振串音性能,光纤全温串音变化典型值在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