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CD模型量化分析多重因子对砷在土壤颗粒上吸附的影响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osh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中砷(As)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强烈地受其在土壤固-液界面的吸附-解吸、氧化-还原和生物转化等反应过程控制,而这些反应过程通常受环境因子,包括pH、有机质(类型、含量)、共存阴、阳离子以及氧化还原电位等共同影响。本文通过研究不同pH下,阳离子Ca2+和含氧阴离子PO43-对As(Ⅲ)和As(V)在针铁矿上(竞争)吸附的影响,并定量比较了不同的天然有机质(Nature Organic Matter,NOM)对As在针铁矿-水界面形态分布的影响,明确了多重因子作用下As在针铁矿上的吸附变化及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As在天然土壤上的吸附实验,结合表面络合模型:配体和电荷分配(Ligand and Charge Distribution,LCD)模型和NOM-CD(Natural Organic Matter-Charge Distribution)模型,分析了实验与模型计算的结果,并揭示了其可能的主要影响机制。主要结果如下:
  (i)在针铁矿体系:吸附的Ca2+与As(V)的静电相互作用强于Ca2+与As(Ⅲ)的,故而Ca2+增强As(V)在针铁矿上的吸附效果更为显著;由于针铁矿表面吸附位点制约和静电排斥作用,PO43-的吸附能够强烈的抑制As的吸附;当两种无机态As共存时,As(Ⅲ)与As(V)共同竞争铁氧化物表面的吸附位点,且As(V)竞争强于As(Ⅲ);当Ca2+、PO43-与两种无机态As均共存时,在pH为6~10时,由于竞争和协同吸附作用,As的吸附和溶液中的浓度呈现复杂的变化。
  (ii)LCD模型和NOM-CD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PO43-、As(V)、As(Ⅲ)与不同NOM在针铁矿-水界面的交互作用,根据LCD和NOM-CD模型分析:吸附的NOM对含氧阴离子吸附的影响主要受NOM羧基密度、质子化亲和常数、分子大小和吸附的NOM在针铁矿表面形态分布的影响;不同来源的胡敏酸(Humic Acid,HA)对PO43-、As(V)吸附存在差异,而不同富里酸(Fulvic Acid,FA)之间的差异较小;FA与PO43-、As(V)之间的竞争吸附作用强于HA,主要是由于FA羧基官能团含量较高,同时FA颗粒更小与矿物表面吸附的离子空间位置更接近,导致PO43-和As(V)的吸附减弱的更多;NOM对As(Ⅲ)吸附的影响不大,主要是由于吸附的As(Ⅲ)给针铁矿表面带来的负电荷较少低于As(V),致使吸附的As(Ⅲ)与NOM间的静电斥力较小。
  (iii)As在水稻土中的形态分布极大地受土壤氧化还原状态和pH的影响,且PO43-对土壤As的形态分布变化的影响机理随着土壤氧化还原状态而不同,在亚氧条件下:PO43-抑制了Fe和As的还原,可能由于PO43-的吸附增加了铁氧化物稳定性,但由于PO43-与As(V)的竞争作用土壤溶液中的As(V)浓度升高;在厌氧条件下,PO43-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增加了Fe和As的还原,致使土壤溶液中As(Ⅲ)浓度增加。
  (iv)在NOM-针铁矿以及土壤-水体系,NOM-CD模型和LCD模型均可以较好地预测As在固-液界面的形态分布,NOM-CD模型的计算相对于LCD模型更为简便,而LCD模型可以考虑有机质的性质(羧基/酚羟基密度、吸附的有机质在金属氧化物表面的空间分布等),更直接地反映有机质对离子在矿物表面吸附影响的物理化学机理。
  综上,本研究揭示了多种化学因子对As在矿物表面上吸附的影响,阐明了不同pH、Ca和PO43-对As在天然土壤中吸附的微界面过程的影响及机理,验证了NOM-CD模型和LCD模型的适用性,可为环境中As的迁移性、生物有效性的预测奠定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和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是三种重要的水源性寄生虫,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90%以上水源性疾病的暴发。然而,这些病原在不同水体中的分布和传播的研究大多在发达国家开展,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上海原水、生活污水和溢流污水中的隐
学位
环境空气污染(ambient air pollution)在当今社会已然成为了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流行病学证据表明环境空气污染的长期暴露与多种疾病有关,然而我们对该致病过程中的生物学机制所知甚少。DNA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在调控基因表达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且由于其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空气污染通过影响DNA甲基化的改变来介导疾病的发
氮(N)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矿质元素。植物不仅从土壤中吸收NH_4~+和NO_3~-等无机氮,同时也吸收氨基酸等有机氮。氨基酸是一种最常见的有机氮形态,不仅影响植物生物量的分配和氮素利用效率(NUE),也在植物响应重金属胁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杨树能够吸收和利用氨基酸,但其对不同氨基酸的偏好及具体的生理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此外,杨树对重金属镉(Cd)具有良好的富集能力,但氨基酸作为唯一氮源对杨树
学位
镉(Cd~(2+))是一种剧毒非必需元素,对全球农作物生产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了研究外源脱落酸(ABA)是否可以缓解Cd~(2+)胁迫并且提高Cd~(2+)敏感型生菜(Lactuca sativa L)品种的食品安全性,我们开展了以下试验:1)第一个试验比较了十个生菜品种(意大利,欧歌,四季,绿梦,碧羽衣,美国,陇盛,美惠子,绿速和安研)的Cd~(2+)积累能力和食品安全潜力;2)在第二个试
学位
在重金属污染中,镉(Cd)被认为是最具植物毒性的污染物之一,它引起了植物中一系列从基因表达到细胞代谢的多种反应,从而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自由基参与调控植物的各种生理生化过程,其中S-亚硝化修饰过程被认为是植物体内NO生物活性转导的最重要机制。此外,钙离子(Ca~(2+))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调节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同时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
学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可通过影响作物的遗传和代谢,进而影响其品质。迄今,有关POPs对作物代谢产物、代谢通路和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强度及其内在关系尚不清楚。为此,本文以水稻为模式作物、以2,2,4,4-四溴联苯醚(BDE-47)为POPs的代表,在研究BDE-47对水稻毒性效应的基础上,试图揭示BDE-47对作物代谢产物、代谢通路和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水稻对B
学位
铅(Pb)是最具毒性的重金属持久性污染物之一。铅污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土壤铅污染会严重影响植物(作物)种子的萌发、生长发育及结实等过程,进入食物链会严重损伤人的神经、免疫及生殖系统,且具有累积性。土壤重金属包括铅污染的植物修复被认为是廉价且最具潜力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现有公认的重金属富集植物普遍存在生物量小、生长周期长等特点,筛选和创制耐受Pb污染的富集植物并解析其内在的富
学位
随着有毒类金属锑(Sb)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锑矿产量急剧上升并已成为全球第九大矿产。在锑的应用和锑矿的开采等过程中,大量的锑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介质引起严重的环境锑污染。中国的锑矿居世界之首,我国共有114个大型锑矿,它们主要分布在华南和华东南地区,这些矿区的土壤、水体和植物已经面临着极其严重的锑污染问题。在我国的主要锑矿区,人们以水稻为粮食作物,近年的研究发现水稻可积累大量的锑,故其通过稻
学位
相较于其他重金属,镉(Cd)具有高流动性、高水溶性和植物致毒性,是一种高致死性元素。Cd以离子形态通过根系进入植物后,经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转移至植物木质部和韧皮部。植物体内大量累积的Cd会通过抑制根部Fe(Ⅲ)还原酶的活性而降低光合作用,还可影响固定CO2的酶活性,影响矿物元素的吸收,进而引起植物营养失衡(如N和K+等)、气孔关闭等症状。Cd胁迫下植物细胞产生的大量活性氧(ROS)可导致植物体内抗
学位
利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的重金属耐受性,改善生物修复效果。然而,AM真菌提高植物重金属耐受性的机制还未完全了解,不利于开发AM真菌在生物修复中的潜能。本研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究了铅胁迫条件下接种AM真菌(Rhizophagus irregularis)对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活性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