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污染的长期暴露与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关联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nini863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空气污染(ambient air pollution)在当今社会已然成为了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流行病学证据表明环境空气污染的长期暴露与多种疾病有关,然而我们对该致病过程中的生物学机制所知甚少。DNA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在调控基因表达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且由于其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空气污染通过影响DNA甲基化的改变来介导疾病的发生这一机制存在着很大的探索空间。因此,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开展了以下的工作。
  (1)长期环境空气污染暴露的表观遗传学效应的样本库建立
  研究目的:通过对比我国环境空气污染程度具有巨大差异的两个地区,明确环境空气污染对当地居民造成的健康影响,为研究环境空气污染与DNA甲基化的关联提供“病例-对照”样本基础。
  材料与方法:我们在我国山西省和浙江省分别确立了一个高污染地区和一个低污染地区,并通过收集当地2015年至2017年六种主要空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O3)的数据来评估两个地区环境空气污染的水平。此外,我们在两个地区当地收集了总共9607个样本(6112个高污染地区样本和3495个低污染地区样本),并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分析了环境空气污染相关疾病在两个地区的发病率是否有差异。
  研究结果:除了O3外,PM2.5、PM10、SO2、NO2和CO五种环境空气污染物的水平在高污染地区均显著高于低污染地区,其中SO2的差异倍数最大,高达6.6倍。两个地区之间各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和首要污染物的比例均比较一致。将污染物浓度转化为空气污染等级后发现,低污染地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的空气质量为优或良,受到污染的天数比例不超过10%,而高污染地区大部分时间则为良或轻度污染,受到污染的天数比例约为40%。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高污染地区居民患呼吸系统疾病(OR=3.63,95%CI=3.01-4.36)、心血管疾病(OR=2.13,95%CI=1.75-2.62)、过敏(OR=3.40,95%CI=2.76-4.25)的风险显著高于低污染地区居民。
  结论:根据环境空气污染水平的差异,我们在我国确立了一个高污染地区和一个低污染地区,并通过流行病学研究验证了环境空气污染给当地居民造成的不良健康后果,为研究环境空气污染导致疾病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基础。
  (2)长期环境空气污染对DNA甲基化的影响
  研究目的:该研究主要目的是分析环境空气污染的长期暴露与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关联,并且鉴定出有关的差异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 DMR)、基因、信号通路。
  材料与方法:我们从第一部分研究中的两个地区挑选出了120个样本(72个高污染地区样本和48个低污染地区样本),并对其全血DNA进行了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whole-genome bisulfite sequencing,WGBS)。我们通过DMR分析比较两个区域的样本以此来探索长期环境空气污染与DNA甲基化的关联。此外,我们还检测了与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有关的线粒体DNA拷贝数和血浆细胞因子水平。
  研究结果: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共鉴定出371个DMR,这些DMR区域主要位于基因调控元件区,例如启动子和增强子。DMR所在基因的富集分析表明:富集的疾病主要包括肺部疾病和癌症;富集的生物学过程主要与线粒体组装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关。我们发现高污染地区样本的线粒体DNA拷贝数显著高于低污染地区样本,并且在所鉴定出的DMR中,有15个DMR的甲基化水平与线粒体DNA拷贝数显著相关。此外,我们还发现高污染地区样本的血浆白介素5(interleukin-5,IL-5)水平显著高于低污染地区样本。最后,通过整合各部分分析的结果,我们发现了5个基因(ATG3、ATG12、COL18A1、CTSD、GSTA4)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联关系得到了多方面的证据支持,并且其中4个基因之间存在蛋白互作。
  结论:环境空气污染的长期暴露会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影响DNA甲基化,并且这些差异的DNA甲基化与线粒体和免疫应答相关生物学功能存在联系。
其他文献
目的:脓毒症是由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的主要成分,可导致人或动物脓毒症,进而导致多器官损伤和功能衰竭,而心脏是最常受累的器官之一,可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等,严重地影响了心脏的功能,这成为脓毒症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因此,弄清脓毒症和心肌损伤之间的发病机理,并进一步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学位
目的:胆结石的主要是由胆汁成分异常和胆道运动功能失调共同作用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除此之外,胆结石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还有胆固醇代谢紊乱、脂质代谢、运输与分泌异常和不良的生活习惯,胆结石疾病的发病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阐明。而关于胆结石疾病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碎石治疗、手术治疗等均为现阶段常用的治疗手段,然而上述治疗手段仍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进
学位
目的:在胆石症的形成过程中,尤其是胆囊结石的形成中,胆管和胆囊内胆汁的理化稳态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胆囊结石的治疗,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公认的金标准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尽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较比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对于患者的损伤已经降到了一个非常低的程度,但仍然存在诸如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尤其是在刚刚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中心。一旦损伤形成,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是
学位
第一部分莲房原花青素对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目的:探索莲房原花青素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以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干预大鼠肾上腺嗜铬瘤细胞(Pheochromocytoma cells 12,PC12)构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细胞模型,再通过莲房原花青素(Procyanidins from the lotus seedβod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从多角度、多靶点应用通脉降浊煎剂对慢性心理应激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以及离体泡沫细胞进行干预,观察通脉降浊煎剂对小鼠血清、肝组织中脂质水平、肝指数、皮质酮含量,主动脉的病变面积、SREBP-1蛋白和SREBP-2蛋白的表达以及离体泡沫细胞内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含量、胆固醇流出率和ABCA1、miR-33a、miR-33b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通脉降浊煎剂治疗慢性心理
中药雷公藤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iHook.f.的干燥根,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征及红斑狼疮等自身系统免疫性疾病,疗效确切,但毒副作用明显,其中肝损伤最为严重。雷公藤甲素是雷公藤最主要的活性及毒性成分,具有良好的免疫抑制、抗炎及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但明显的肝毒性以及较窄的治疗窗限制了其开发和临床应用。因此,研究雷公藤甲素的肝损伤作用机制,有利于
研究背景与实验目的:目前,结肠癌的总体生存率,并未得到显著的提高,主要的原因是无法有效地进行早期的诊疗,以及结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所面临的困境。因此建立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开发的结肠癌伴有肝脏转移的新型治疗手段,并为患者提供是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我们首先设计了基于喜树碱前体药物的新型纳米纤维,初步探索了其在相关肿瘤中的投递效能。之后建立小鼠结肠癌肝脏转移模型,并通过监测荧光表达的强度来
学位
血管重塑(vascular Remodeling)是血管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血流动力学变化或代谢紊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时,损伤部位产生的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可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表型转化、增殖和迁移,同时伴随着细胞外基质的合成、降解和骨架的重新排布。血管在发育过程中,为应对不断变化的灌注压,其结构发生不断的
学位
第一部分黄芪单体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目的:研究从甘肃陇西种植黄芪中提取的单体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及黄芪甲苷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所致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培养的HUVEC分为7组,A、B组先加入药物溶剂,然后B组、C组、D组、E组、F组、G组分别加入AngⅡ至终浓度为10μmol·L-1,细胞培养箱中培养3
学位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和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是三种重要的水源性寄生虫,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90%以上水源性疾病的暴发。然而,这些病原在不同水体中的分布和传播的研究大多在发达国家开展,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上海原水、生活污水和溢流污水中的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