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储蓄率是宏观经济运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变量。它是国民总储蓄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可以反映一国经济运行的结构状况和居民的消费行为和传统。国民总储蓄是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居民和政府消费的剩余部分。它是投资的来源。正是有了储蓄,才有了投资,进而根据投资的乘数效应,推动经济的增长。可见,国民总储蓄及储蓄率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根据古典增长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正是由于贫穷,缺少储蓄和投资,才导致经济增长缓慢,人民收入水平低下。所以,发展经济体想要赶超发达经济体,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储蓄水平,进而才可以转化为投资带动经济增长。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储蓄水平一直非常高,居世界前列,因而经济增长速度也非常快。根据《亚洲发展展望》(1991年)的数据,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的平均储蓄率为32.5%,80年代为33.7%。资料显示,1995年、1997年、2005年我国的储蓄率分别为42%、45%、51%,呈增长势头。但是,另一方面,在2003年,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所以,与世界很多国家相比,我国储蓄率又显得过高。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将近20个百分点。消费需求不足,制约着国内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使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所以,高储蓄导致经济增长过分依靠投资和出口,很容易造成低水平的重复投资,进而导致产能过剩,或者经济对外依存度过大,国际金融动荡或经济危机很容易会造成本国经济增长乏力。近年来,有很多专家学者对我国高储蓄水平提出了质疑。
本文将通过储蓄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比较,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比较,中国和东亚国家的比较,政府、企业、个人间的比较,储蓄转化率的比较等,探讨各国储蓄率不同的因为,各国储蓄率差异的影响,同时研究我国高储蓄率的特殊成因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