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口服纳米载体的设计及其克服肠黏膜屏障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许多吸收差的药物分子(尤其是BCSⅣ类和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口服递送带来了希望。许多纳米粒已被用于口服药物递送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是生物体胃肠道内的肠黏膜屏障在防御病原体和外来粒子侵袭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纳米粒口服递药的效率,导致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不理想。肠黏膜屏障主要由肠上皮细胞层屏障和黏液层屏障组成,它是机体重要的生理和生化防御系统,同时也是限制药物和纳米粒吸收的主要原因。其中,肠上皮细胞通过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构成一层致密的细胞层屏障,极大地限制了纳米粒的跨膜转运;而高黏弹性的黏液屏障可以通过黏附作用和空间阻滞作用,迅速捕捉和消除纳米粒,限制了纳米粒到达上皮细胞进一步吸收。因此,设计高效的口服纳米载体以克服肠黏膜屏障并探索其促吸收的机制对提高药物的口服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第一部分,针对肠上皮细胞层屏障,为解决传统纳米粒跨膜转运效率低和普通主动转运纳米粒“入胞容易出胞难”的问题,基于免疫球蛋白G(IgG)通过新生儿Fc受体(FcRn)介导高效跨越消化道上皮细胞的机制,尝试设计能够靶向于肠上皮细胞膜表面的FcRn的仿生型主动转运纳米粒(FMSNs),以实现纳米粒的高效单向跨胞转运,从而有效克服肠上皮细胞层屏障。  首先设计并合成了能与FcRn特异性结合的小肽配基(FcBP),通过计算机模拟对接实验发现FcBP/FcRn复合物的作用模式具有pH依赖性。接着采用溶胶一凝胶方法合成介孔硅纳米粒(MSNs),通过酰胺化反应将FcBP共价连接到MSNs表面,制备得到FMSNs。FMSNs的平均粒径约为80nm,Zeta电位在+30mV左右,TEM下观察FMSNs呈现类球形,粒度分布均一。红外光谱研究证实FMSNs成功连接了FcBP,采用BCA法测定了每个载体表面连接的FcBP个数约为98.2。  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为荧光探针,以未连接FcBP的MSNs为对照,研究FMSNs在Caco-2细胞模型上的内吞、胞内转运和出胞情况。结果表明,FMSNs的细胞摄取显著高于未经修饰的MSNs,同时具有一定的pH依赖性;而加入FcBP后,FMSNs的摄取量降低1.3倍。FMSNs通过FcRn介导的主动转运途径进入细胞后,在胞内通过早期内涵体转运,与溶酶体转运途径无关,而MSNs被摄取后会被转运至溶酶体。最后,约有4.2%的FMSNs能在6h内以完整的颗粒形式高效单向的跨过Caco-2细胞单层。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证实了SD大鼠幼鼠十二指肠有FcRn的表达。进一步以SD大鼠幼鼠为模型动物,探究FMSNs在十二指肠肠绒毛的吸收、体内分布及生物安全性。结果表明,FcBP的功能性修饰提高了纳米粒的肠道吸收,FMSNs能穿过十二指肠的肠上皮细胞层屏障,进入黏膜固有层,进一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体内表达有FcRn的组织器官,且生物相容性良好。以上研究结果表明,FMSNs能够通过受体介导的主动转运有效克服肠上皮细胞层屏障,实现纳米粒高效单向跨膜转运。  本文的第二部分,针对黏液屏障,启发于胃肠道内大部分菌群具有棒状或类棒状结构的现象,我们首次从纳米粒形状这个粒子的物理属性考察其对粒子黏液穿透性的影响及其微观机制。首先制备了不同形状但具有相同表面电荷及化学性质的介孔硅纳米粒(MSNS1、MSNS2和MSNRs)。MSNS2和MSNRs粒径约为200nm,MSNS1粒径为100nm,三种纳米粒的zeta电位均为-5mV。TEM观察MSNS1和MSNS2均为球状结构,MSNRs为棒状结构。同时制备了聚乙二醇(PEG)修饰的介孔硅纳米粒(PEG-MSNS1、PEG-MSNS2和PEG-MSNRs)。荧光定量结果表明,每个MSNS1、MSNS2和MSNRs纳米粒约嫁接500个异硫氰酸罗丹明(RITC)分子,因此能够确保多粒子追踪实验中不同实验组之间具有相同的分辨率。同时,通过考察荧光标记纳米粒与人工胃肠液孵育后荧光光谱的变化及纳米粒结构变化评价纳米粒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MSNS1-RITC、MSNS2-RITC和MSNRs-RITC在SGF和SIF中能有效地避免RITC荧光分子的泄露,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载药实验结果表明,喜树碱(CPT)通过无定型方式载入介孔硅纳米粒中,CPT-MSNS1、CPT-MSNS2和CPT-MSNRs的载药量均约为18%,且三者的释放特征曲线无显著性差异。此外,我们制备了棒状和球状磷酸钙纳米粒以验证形状效应对于纳米粒黏液穿透影响的普适性。  采用多粒子追踪、三维重构、超分辨率显微镜等技术评价不同形状纳米粒在黏液中的运动能力、微观运动方式及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棒状纳米粒在黏液中的扩散速度高于球状纳米粒。在t=1s时,MSNRs的均方位移(MSD)分别是MSNS2和MSNS1的5.7和3.3倍。三维定性结果表明棒状纳米粒相较于球状纳米粒在黏液中具有更好黏液扩散和渗透效率,棒状纳米粒能够沿z轴扩散并直至上皮细胞层。采用受激发射损耗显微(STED)技术进行纳米粒微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棒状粒子特有的“旋转—跳跃”运动方式促进了其在网格状黏蛋白结构中的扩散速度。  最后,通过在体和离体水平实验对不同形状MSNs粒子在体内过程进行考察。胃肠道滞留实验结果表明形状效应对于纳米粒的胃肠道滞留时间有明显影响,MSNRs的胃肠道滞留时间远远超过MSNS1和MSNS2。同时,粒径效应对于纳米粒在胃肠道的滞留也有一定的影响,即粒径越小越有利于纳米粒的黏液渗透,从而有延长其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SD大鼠小肠组织切片实验结果表明棒状纳米粒在肠段中较球状纳米粒具有更好的黏液穿透能力。离体吸收研究结果表明对比MSNS1和MSNS2,MSNRs能够显著提高CPT的肠黏膜渗透性。  本文针对纳米粒口服递送过程中的肠黏膜屏障,一方面利用肠上皮细胞上的FcRn设计并制备了具有高效单向跨膜转运能力的仿生型纳米粒(FMSNs),解决纳米粒“入胞容易出胞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考察形状效应对纳米粒黏液穿透能力的影响,并从纳米粒的微观运动方式阐述其产生黏液穿透能力差异的具体机制。以期分别克服肠上皮细胞层屏障和黏液屏障,同时研究纳米粒高效克服肠上皮细胞层屏障和黏液屏障的具体机制,为设计高效的口服纳米载体克服肠黏膜屏障提供一些新思路与新想法。
其他文献
冬凌草[Isodon rubescens(Hemsley)H.Hara]系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属(Isodon)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重要的药用价值,被《中国药典》正文部分收载。冬凌草常被用以治疗各种炎症,
目的:本项目通过提取小红参中部分有效成分并以此建立起小红参新药开发的有效提取工艺。材料和方法:1.小红参经乙醇冷浸提取,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所得氯仿部分经反复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现代波谱分析技术(IR,UV,MS,~1H-NMR和~(13)C-NMR)鉴定其结构。2.小红参提取工艺的筛选采用了L_9(3~4)正交试验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小红参中主要活性成分蒽
今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873.9亿美元,同比下降3.1%,其中进口534.9亿美元,下降6.5%,出口339.0亿美元,增加2.8%,国际农产品价格下跌仍是贸易额下降的主要原因。谷物、食用油籽,植物油、棉花和棉纱、食糖、肉、奶等大宗产品进口量继续增加或保持较高水平。预计下半年大宗农产品进口压力仍然较大。以下是农业部贸易促进中心提供的2016上半年农产品贸易形势,让我们一起看看具体情况。  上半
技术标准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确保质量、降低成本、规范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现有的标准信息系统大多能够实现标准的题录检索、全文下载与有效性跟踪,
本课题研究历代药学文献,考证了前胡药材正品来源、地道产区,前胡药材名与功效间的关系;运用植物资源学结合文献,报道了全国及安徽省前胡药材资源分布规律、习用品的分布规律;通过
4—羟基香豆素衍生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凝血、抗菌和抑制HIV—1蛋白水解酶等。许多4—羟基香豆素衍生物是通过4—羟基香豆素类化合物的3位碳原子对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
一中央档案馆保存着一份1万多字的重要文献,粗糙、泛黄的毛边纸上,详细记载了91年前中共重庆地委和青年团地委按照党中央、团中央要求联合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情况。这是一份极
第一章介绍医药商业的地位与医药商业的内容,即医药批发业和医药零售业.指出医药商业在整个医药产业中的作用、重要性,同时对中国医药商业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并分析了中国医
产品伤害风险测度是对产品伤害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本文结合我国产品伤害监测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产品伤害风险测度模型.我们将产品伤害风险分解为产品
普洱茶草根电商依托大厂货品支持与淘宝平台做成“淘品牌”之后,就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这时有两条路摆在面前,一条是做延伸,从电商延伸到传统领域,在继续谋取大厂支持与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