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矿区深部煤巷支护技术研究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n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巷道围岩条件越来越复杂,处于这种复杂环境下的软岩巷道更加难于维护,尤其是沿空掘巷。在高应力的作用下,巷道掘进初期就产生较大的变形,巷道矿压显现强烈,巷道围岩长期变形不止,表现为四周来压、整体收敛,直至巷道完全封闭报废,由此给深部软岩巷道的支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本文以江西省丰城曲江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307工作面两巷围岩控制技术”项目为依托,采用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深部复合顶板下煤巷围岩控制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得出了曲江矿区开采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特征岩石的基本力学参数,为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提供了基础参数。  曲江煤巷支护属于深井高应力软弱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难题,通过理论分析、锚杆拉拔试验及现场调查分析得知造成煤巷发生大变形的主要原因有:煤层埋深大,应力集中程度高,煤体较为松散,锚索、锚杆支护失效,沿空掘巷护巷煤柱宽度不合理五个方面所造成的。  运用FLAC2D数值程序分析了锚杆预紧力、煤柱宽度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两者对维护巷道稳定性有重要的作用;确定了锚杆预应力在50KN~70KN,煤柱宽度在4m~6m时较为合理。由模拟计算的结果看出,307工作面沿空掘巷试验段采用锚网梁+预应力桁架锚索梁联合支护方式,锚杆预应力和巷道煤柱宽度在确定的合理范围时,巷道围岩的变形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模拟分析选取的煤柱宽度与理论计算出的煤柱宽度基本吻合。  对桁架锚索梁结构的作用机理和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为支护方式、材料的选取、支护设计参数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将锚网梁+预应力桁架锚索梁联合支护方式应用于现场,从现场对巷道的控制效果和岩层探测试验对比表明,此技术有效的控制了巷道的变形,试验段围岩内部结构破坏程度明显减弱,顶板较为完整。巷道从掘进到工作面进行回采,试验段巷道顶底板、两帮的累积最大平均变形量分别为377mm、571mm,原支护方式段顶底板、两帮的累积平均变形量分别为1069 mm、1150 mm,以上数据显示,采用新支护方案用数值模拟的分析的结果与现场支护控制的效果基本一致。实践表明该技术可以在深井复合顶板巷道中进一步研究推广。  本论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4071)资助。
其他文献
随着Interne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CAD软件的需求,传统CAD技术越来越向着网络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针对这一趋势,分析了国内外现有软件系统,并针对实验室原有的WebCAD系
崩落采矿法在我国地下开采矿山中应用十分广泛,随着地下开采深度的逐年增加,地下采场出现的地压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维持采场的安全稳定,有必要对矿山的采矿方法进行改变。随
目的:分析急诊患者抗菌药物的用药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018年急诊科的600张处方作为研究资料,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联合用药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收集600张处方,其中
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变形破坏形成的导水裂隙发育规律是矿井水害防治重要的研究方向,准确有效的掌握采动覆岩活动规律,可为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验室物理模拟、数值分析等方法,建立三维电法无损探测系统,对覆岩裂隙发育规律及岩层电阻率变化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分类指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网络并行电法的工作原理及数据采集方式,明确了电法数据采集的高效性
学位
摘 要:苏州市科技进步奖的设立是为表彰和奖励在本市科学技术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高新技术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推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市科技进步奖反映了我市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市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通过对近三年我市科技进步奖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我市科技创新呈现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科技进步奖;苏州
船闸内控机制建设是基于单位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行风作风建设而提出的与单位管理活动融为一体的系统性、能动性的制约机制,同时也是一项创新工作.随着新时期的发展,要做好内
2018年,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组织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浙江、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地12家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在全国山羊绒主产销地依据GB 18267-2013《山羊绒》国
期刊
学位
近年来,高强度钢板在汽车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对提高车身重量、降低油耗以及提高车身安全性,改善汽车整体性能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高强度钢板自身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提出后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应用覆岩关键层理论的核心在于准确的判断关键层的位置,但是覆岩关键层位置的判断计算非常复杂,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