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fengdl0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跨文化的视野中考察叶嘉莹批评理论和实践,旨在揭示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中西融合特色以及叶嘉莹对中国诗学发展的贡献。 论文前两章是对叶嘉莹诗学理论的讨论和评析。第一章阐述了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理论的重要观点及其评价。这是一个背景的设置,作为选择本论文其他几个议题的依据。第二章分析了叶嘉莹“兴发感动”说,主要讨论“兴发感动”的产生、“兴发感动”之作用的内涵和叶嘉莹提出此论题的目的。“兴发感动”说是叶嘉莹提出的一个诗学概念,也是她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在讨论中,注重阐发其中西融合的特点。 第三章是对叶嘉莹关于词美学特质及其成因问题的探讨,着重分析了叶嘉莹关于词美学特质定义产生的两条途径以及叶嘉莹借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中的女性形象、女性语言、“双性人格”等术语对词美学特质成因的解释,以显现叶嘉莹对词之本体研究的意义。第四章选取了叶嘉莹以西方理论解析中国古代词家,反思中国传统词论的四个典型个案,这四个个案又分成两组,一组是叶嘉莹对词作家的批评;一组是叶嘉莹对批评家的理论之批评。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不但是对叶嘉莹比较诗学理论的一个检验,也是对以西方理论来解读中国古典诗词、观照中国传统诗论词论的意义和有效性的测试。 第五章主要讨论了王国维、顾随二人以及时代背景之于叶嘉莹的影响,目的在于说明叶嘉莹中西诗学的双重背景对叶嘉莹文学批评观念和实践所产生的作用。 结论部分,主要是从跨文化的角度考察了叶嘉莹在比较诗学、中国词学理论的建构和词学现代化等方面的贡献。
其他文献
牡丹、芍药为中国的传统名花,在中国园林和花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为了有效的鉴别品种、研究品种亲缘关系、有效地保护利用这一优良的种质资源,并为牡丹、芍药品种国际
苏北在近代遭受了多次天灾人祸的肆虐,尤其是抗战胜利以后,从1946年6月国民党向苏北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到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国共两党为争夺这一战略要地,在此展开了激烈的斗
油烟机是应用较为普遍的家用电器之一,进烟过程是油烟排出流程的第一道程序,这一过程的烟气捕集效果对油烟机的排烟性能具有重要影响。谈文主要以VEN数据库中的检索结果为分析
本文研究了波动率过程为Ornstein-Uhlenbeck过程,且波动率过程与股票价格过程的相关系数ρ可为[0,1]中的任一数的随机波动率模型的参数估计与期权定价问题。主要考虑了基于股票
<正>一、科学课教学中,要转换教师的角色意识,大胆放手,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课改精神,科学课教学时也需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也要体现出学生学的"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工业化的原则、方式和机制。到目前为止,工业化道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工业化道
本文在我国大量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态学方法对新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定性研究,使人们了解到新疆生态系统的重大服务功能,并运用经济学方法对新疆森林生态系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形势下,出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本课程与学校中原有的学科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
《溪山行旅图》是五代末宋初山水画家范宽的一件代表作品,也是山水画后学者的一件重要的临本。范宽姓名的争议、《溪山行旅图》的归属、范宽绘画风格的形成原因、《溪山行旅图
“培训”这一大众日常生活中呈现的教育活动,却长期处于教育研究视域之外。本研究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将当下中国现实生活中近乎全民的“培训热”这一文化现象作为透视时代文化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