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纤维素魔芋生产新原料及其载银抗菌膜的研发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dianxi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纤维素(BC)作为一种新型纳米生物材料因其独特的优良特性,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用材料、造纸、环境保护、声学材料、化工等各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细菌纤维素大规模生产应用的主要障碍是其成本高、产率低、生产效益不敌普通纤维素。因此本课题重点在于提高细菌纤维素产量,降低其生产成本。研究采用魔芋作为细菌纤维素生产的替代碳源,在增加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对细菌纤维素在抗菌敷料方向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为使魔芋能被生产细菌纤维素的微生物代谢利用,本次研究通过酸水解魔芋干以及酶水解魔芋精粉的方法降解魔芋葡甘露聚糖生成单糖及部分低聚糖。通过对反应温度、时间、酸浓度及固液比四个因素进行探索,得到酸水解的最适单因素条件。在单因素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法及响应面设计法对酸解条件进行优化,最终得到酸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15℃、时间40min、酸浓度0.5mol/L、固液比为1∶7。该酸解工艺条件下,酸解液的还原糖浓度可达66.8%。对酸水解液进行HPLC分析,得到酸解液的主要成份为葡萄糖。   用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葡聚糖酶对魔芋精粉进行酶水解,探索最优酶解条件。实验结果显示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葡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均为60℃,最适加酶量分别为72、34、51U/(g底物),酶的作用时间分别为4h、6h、6h。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葡聚糖酶在各自最适反应条件下,还原糖得率分别达到59.91%、57.99%、54.23%。除了单酶酶解,还对魔芋精粉进行多酶复配酶解,酶解结果显示多酶复配并未提高酶解液的还原糖得率,但多酶复配可以通过价格便宜的酶的加入降低成本,因此具有实际意义。对三种酶酶解液成份进行HPLC分析结果显示:甘露聚糖酶酶解液的主要成分为甘露糖;纤维素酶酶解魔芋精粉后主要生成葡萄糖及甘露糖,但仍然有少量低聚糖;葡聚糖酶酶解液主要成分为葡萄糖,但也含有少量的甘露糖和低聚糖。   利用魔芋水解液(魔芋干酸水解液、魔芋精粉酶解液)制备培养基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对生成的细菌纤维素的产量、拉力、红外、结晶度等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碳源相比,魔芋水解液作为碳源制备的细菌纤维素具有较高的产量及较好的机械性能。   本次研究还初步探索了细菌纤维素作为抗菌敷料的应用潜力。细菌纤维素湿膜独特的纳米结构使其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以及显著的物理性质。用BC制备的抗菌敷料在潮湿情况下机械强度高,有良好的通透性,与皮肤相容性好,吸湿性强,此外BC敷料还能够通过吸收伤口热量来减少伤痛,防止伤口的二次感染及机械损伤,通过控制伤口渗出液为伤口修复提供潮湿的环境促进创面的愈合。通过细菌纤维素膜制备载银抗菌膜,并对载银BC膜的抗菌能力进行测试,抑菌圈实验结果显示:载银BC膜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涂布的平板上都有明显的抑菌圈出现,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最大,抑菌圈直径可达36-38mm;大肠杆菌抑菌圈直径约为20-21mm;枯草芽孢杆菌抑菌圈约为19-20mm。载银抗菌膜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其菌数下降的百分率分别可达99.99995%、99.98%及99.8%左右,证明该抗菌膜对三种致病菌都有显著的抗菌效果。本课题在载银抗菌膜上的初步研究为细菌纤维素在医学材料上的应用积累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其他文献
许多工业生产会排放出大量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大气环境、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控制VOCs排放迫在眉睫。到目前为止,催化氧化法消除VOCs是公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而催化剂是
二烯烃和硫醇的硫醚化是除去FCC汽油中微量硫醇的有效手段,在硫醚化过程中也希望二烯选择性加氢生成单烯烃。本文采用等体积浸渍-程序升温还原法制备了SiO_2负载不同金属(Fe、Co、Ni、Mo和W)磷化物、不同负载量x%MoP和不同K含量改性25%MoP-K-x催化剂,还采用浸渍法制备了15%Ni/SiO_2及P_xO_y/SiO_2作为参比催化剂,利用H_2-TPR、CO化学吸附、NH_3-TPD
学位
设计理念是设计者设计平面或者空间作品所要依据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作品的外在风格和内在含义,好的设计理念能够赋予作品一定的灵动性和个性,因此,在广告平面设计教学中,融
会议
酮基还原酶(ketoreduetase,KR)是一种具有高度化学、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的生物催化剂,在辅酶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NADP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被认为是一项有效的减排技术,而将二氧化碳注入油气藏实现地质封存的同时提高采收率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中国-澳大利亚地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