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幕府文学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zh508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研究桓温及其幕下文士的生平思想,考证文人间的交游活动,具体分析其文学作品,从整体角度总结概括桓温幕府文学的创作特点。
  第一章,围绕桓温展开论述。本章将分别从桓温的生平及思想两个方面进行解读,试图全面展现桓温的形象。桓温祖上为龙亢桓氏,为世家望族,后因参预朝事跌为刑家,其父桓彝以身殉国,桓温子袭父爵,声名渐显。桓温一生锐意进取,凭借赫赫战功位极人臣,但也因朝廷的猜疑逐渐走上与之对抗的道路,最终声名尽毁。桓温在思想上深受儒学影响,儒家主体精神忠、孝、廉在桓温身上始终占主导地位,除此之外,桓温思想中亦有玄学及佛道观念的影子。桓温作为幕府主人,其政治势力及个人思想对幕下文士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上,也体现在日常的交游活动以及文学创作上。
  第二章,介绍桓温幕府文士的生平及主要思想构成。随着桓温政治势力不断增强,其幕府规模也不断扩大,四方文士进入桓温幕府,不仅介入到政治军事活动中,亦参与到幕府文学活动和创作中。桓温幕府文士籍贯、门第、思想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多来自荆州附近的河南和山东,多来自世家大族或官宦之家,多受玄学及儒学的影响。所谓“知人论世”,分析桓温幕府文士的生平及思想,有助于理解其文学创作的内容和思想。
  第三章,考证桓温幕府的文学活动。桓温幕府文士共同参与的具有规模的文学活动,主要为桓温带领下的文学座谈及游宴集会。除此之外,桓温幕下文人彼此间也存在交游、赠答、唱和等交流方式,大多数的文学创作都是在这些活动中完成的。考证桓温幕府开展的文学活动,有助于了解幕下文士在文学上的创作环境及创作心态。
  第四章,对桓温幕府文士的文学作品进行分类研究。桓温幕府文学大体上可分为诗、赋、文三大类。诗歌主要有玄言诗、咏史诗和咏物诗,其中玄言诗创作数量最多;辞赋创作内容丰富,主要以咏物赋、山水赋和纪行赋为主,其中纪行赋以袁宏的《东征赋》、《北征赋》造诣最高;散文类主要可分为表疏、论体文和书信三类,其中论体文又可分为史论、人物论和玄理佛理论三类。对桓温幕府文士的文学作品进行分类研究,并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解读,有助于梳理桓温幕府文学整体呈现的特点,探究其风格成因。
  第五章,主要归纳桓温幕府文学的创作特色,从宏观角度观照桓温幕府文学创作的整体情况。桓温幕府文学具有玄味浓厚的色彩,这与东晋文坛风气紧密相关,但是桓温幕府的散文在情感基调上更多显示出一种锐意进取的特点。除此之外,桓温幕府文学在书写内容上显示出浓厚的战争色彩,还具有集体写就的创作方式,这些特点使桓温幕府文学与同时代的其他文学区别开来。总结归纳桓温幕府文学的创作特色,能够使学界更好认识桓温幕府文学的创作成就及正确看待东晋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魏晋是“人的觉醒”和“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是魏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之一。战争诗歌作为魏晋时期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这一时期“人的觉醒”与“文学自觉”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这一特定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将魏晋时期的战争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运用文本细读与比较研究的方法展开研究,探索这一时期战争诗中的特质。全文主要分为绪论与正文两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交代论文选
学位
唐传奇对宋词有影响与渗透的作用,宋词也对唐传奇有接受与继承的关系。唐传奇故事的叙事手法影响了宋词的叙事性,而宋词对于唐传奇“事”要素的吸取与融合则为宋代词人大量援引唐传奇典故作为词作素材奠定了基础。宋代词人学习、接受唐传奇故事中的精华,并构成自己独特的特点:将传奇的叙事功能与词体的抒情功能相融合,达到艺术上的成熟,后世元代戏曲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二者文体交融的启发。本文从文本出发,分析、评述宋
学位
故乡和异乡书写是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徐则臣作为一个70后作家,见证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变化,并将其表现在作品中。徐则臣的小说书写乡村青年离开故土到城市谋生,却无法融入城市的精神困境。当这些青年返回故乡时,故乡早已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篡改了模样,失去了抚慰人心的功能。于是他们成为了故乡层面上的异乡人,只好选择再次出走异乡,去寻找心灵的安放之处。本文试图以徐则臣为中心,论述城市化进程中在故乡与异
学位
作为中华民族神话体系中的重要文化英雄和创世神,伏羲在多地的神话中频繁出现,国内北方、西北和西南等地都有各自成熟的伏羲神话。本文立足于黄河流域的伏羲口述神话文本,以“灾难降临”母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对伏羲神话“灾难降临”母题的表层结构进行分类,探究其隐含在母题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黄河流域伏羲神话“灾难降临”母题的发展现状和总体特征。  文章由绪论、主体、结束语三大部分组
学位
“寄食者”(parasite)是法国哲学家塞尔(Michel Serres)于1980年所提出的概念。“寄食者”是事物基本关系间的中介者和干扰者,决定着事物间普遍秩序的构成,具有建立沟通和阻碍交流的双重可能性。“寄食者”以其在基本秩序生产中的决定位置,构成了不同领域间的信息交汇节点,因此“寄食者”理论也可是一种跨越学科边界、汇通不同领域间思想以进行知识生产的理论话语。本文聚焦于塞尔的“寄食者”理论
民间童话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讲述中得以传承。从民间童话具有变异性的特点来看,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新生。童话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儿童强烈的阅读需求,以及商业资本的助推等因素,使童话的改写和转化已经成为必然。在当代,民间童话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既有以有声书、广播剧等为代表的口头传播形式,也有以纸质书等为代表的书写印刷形式,还有以动画等为代表的影像形式。  本研
学位
20世纪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第二代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在其小说中建构了三种空间意象,印证了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物理空间,精神和想象空间,社会空间。本文结合列斐伏尔、福柯和巴什拉等人空间理论,利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金色眼睛的映像》《婚礼的成员》和《伤心咖啡馆之歌》这四部作品。为深入发掘麦卡勒斯小说空间背后所蕴涵的文本寓意和现实意义,论文分成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
学位
嘹歌是流传于百色地区壮族民众中的一种传统民歌。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嘹歌作为壮族传统民歌与壮族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传达着民族文化的深层含义和结构方式。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世居左江流域的广西百色平果壮族民众,在以往相对封闭的社会生态中逐渐构建起依据血缘、族缘、地缘与神缘等聚合方式形成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在当下的社会中逐渐淡化模糊。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下,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变化,壮族
学位
本文以现代汉语“海”族词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新的研究视角来考察“海”族词的语义建构过程,即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为支撑点进行探究。采用建立小型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考察。本研究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将阐述选题缘由及意义、前人研究及成果、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文语料界定及来源。第二部分:阐述“海”族词的结构类型,将“海”族词分为“海”族复合词和“
学位
吴方言作为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对其调查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便已开始。苏南吴语研究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苏州等代表城市。金坛处在吴语区与江淮官话区交汇的地方,记录描写金坛境内吴方言意义重大。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金坛吴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进行描写与研究。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金坛的地理人口状况、历史沿革、语言概况,综述了江苏境内吴方言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目的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