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与“异乡”——徐则臣小说论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ei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和异乡书写是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徐则臣作为一个70后作家,见证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变化,并将其表现在作品中。徐则臣的小说书写乡村青年离开故土到城市谋生,却无法融入城市的精神困境。当这些青年返回故乡时,故乡早已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篡改了模样,失去了抚慰人心的功能。于是他们成为了故乡层面上的异乡人,只好选择再次出走异乡,去寻找心灵的安放之处。本文试图以徐则臣为中心,论述城市化进程中在故乡与异乡之间奔走的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论述徐则臣“京漂”系列小说中城市异乡人身心漂泊的双重困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获得巨大发展。在徐则臣“京漂”系列小说中,越来越多青年或为了谋生、或为了理想、或为了寻找自我离开故乡前往城市,然而城市却没有他们想象的那般美好。异乡人的身份迫使他们只能从事一些特殊的职业,活动在城市的边缘地带。面对漂泊的灵魂,这些城市异乡人在与道德、爱情无关的性关系中找到一丝安慰,并试图从中找到自我。面对城市的不公,他们以死亡反抗,然而这种无效的反抗形式反而从另一个层面证实了他们无法融入城市。
  第二章论述徐则臣笔下的归乡者无法对故乡产生归属感的尴尬。在徐则臣“花街”系列小说中,记忆中的故乡是诗意的,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是淳朴、善良的,徐则臣通过回忆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古老而温情的精神之乡,正是这记忆中温暖的故乡,让那些漂泊在外的人一次次想重新回到她的怀抱。然而任何地方都无法在现代化的大潮中独善其身,花街也不例外。当归乡者踏上故乡的土地,发现故乡早已变了模样:人口流失,乡村传统职业无人继承;乡村的伦理秩序、风俗民情也在都市文明的冲击下溃败。城市文明从外到内浸透了乡村,整个乡村被摧枯拉朽般摧毁。故乡早已不是那个可以让灵魂停歇的地方,于是他们被迫再次出走,去寻找一块心灵栖息地。
  第三章论述徐则臣小说中的人物试图在出走路上寻找精神归处。城市和故乡让现代人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于是“到世界去”成为了徐则臣寻找出路的重要途径。出走,是为了寻找一种生命的理想状态,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建构。但是真正的救赎,却要回到以故乡为想象基础的精神原乡才能实现。返乡,成为了精神自救的一种可能。那些精神流浪者试图寻找一种信仰,到头来发现,某种程度上故乡就是信仰,只有故乡能承接他们漂泊后的精神回归。现代社会难有真实的地理空间可以安放灵魂,徐则臣笔下出走的人物在寻找精神归处的过程中也许就会明白,无论在哪里,心安之处即故乡。
其他文献
谢灵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对谢灵运其人、其诗的关注,在他所处的南朝时期便开始了。回首谢灵运诗歌的研究与传承历史,很想知道,谢灵运那些经典诗篇是怎么样穿过了千百年的时空,走到了人们的眼前,关于谢诗在今天所呈现出来的那些批评与阐释、传播与影响、接受与研究又是如何具体展开的。清代作为谢灵运诗歌接受史上一个重要标段,而浙江地域又作为清代诗人接受谢
学位
整一单纯,是人之存在的深层精神原型,也是宇宙原初同一性本质的隐蔽流露。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变化巨大,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面貌,人的内在精神也不再绝对唯一,单纯性日益消失,神性日渐被覆盖,人们生活在纷繁迷乱的现象之我里,找不到灵魂本质之我。而处于十九世纪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急速扩张时期的梭罗,能够突破历史背景的局限,用超验的眼光看待世界,他提倡回归本心,简朴生活,具有精神上的原始的单纯,其本质就是脱去庞
学位
本论文的基本论述思路和观点如下:绪论部分详细阐述课题的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系统分析了国内有声小说的发展概况,较全面地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有声小说所作的研究以及涉及到的小说的听觉叙事、听觉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概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主要对有声小说作了概念界定,详细分析了有声小说所处的听觉环境,旨在阐述有声小说诞生的条件。声音是有声小说诞生的基础,它与口传
学位
1980年代后半程到新世纪初,中国诗坛风潮激荡,众声喧哗。言志抒情、集体想象、圆融浑成、典雅规约等传统诗美理想在一浪接一浪的复杂性论争中应声而落。汉语新诗从哪里来(新诗源头),往何处去的问题再次成为争讼焦点。各路诗人纷纷站在自身立场提出新的写作标准,以期达成更多共识与更大范围的认同。作为众人中最为“险”“怪”“奇”“独”的一位,余怒在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于1990年代初正式提出“‘混沌’诗学”这
学位
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话语标记语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Schiffrin、Fraser和Blakemore等国外语言学者逐渐建立起了话语标记语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指导原则,汉语语言学者们也对此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这使得话语标记理论的研究更加丰富。本文以话语标记“不错”为研究对象,结合语言学基础知识、话语标记理论、认知语用学理论等相关理论,基于CCL语料库,采用定性与定量、共时与历时、描写与解释相
学位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桂西北网络文学创作研究一方面回到作家创作的文学源地,探究网络文学创作中地理因素对文学生发的影响;另一方面关注网络传播的公共话语空间,以网络文学创作者为中心考察网络文学长久发展的路径与策略。论文分六个部分展开论述。  绪论主要是对论文选题的说明。桂西北网络文学在桂西北文化场和网络文学的大环境下孕育而生,存在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对其的探讨可丰富和深化地域网络文学研究。以河池市作
文学批评教材是与文学批评课程配套使用的专业教科书,是文学批评理论知识的载体。不同于文学理论教材的百年建设历史,中国的文学批评教材是改革开放背景下西方文艺思潮及批评理论方法大量引进的结果。文学批评教材建设与文学批评学的学科建设、文学批评课程的设置、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关。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批评教材发展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初创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成长阶段、21世纪以来的成熟阶段。除了
唐代进士地位极高,贞元之后,诗赋跃为进士首场,律赋之风遂起。张仲素乃进士出身,诗文兼胜,又因奉诏勤勉,受唐宪宗青睐,晚年官运亨通;其赋法高妙,文风整饬庄雅,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正统文人。且通过考述张氏部分律赋的创作时间,得知张氏律赋多为应试之作,这与其律赋之整饬雅正有着莫大的关系;部分创作于元和时期的作品,则以颂圣为主,呈现出冠冕正大的赋风。  张仲素律赋之命题,来源广泛,遍涉经史子集,犹以经传为主
学位
魏晋是“人的觉醒”和“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是魏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之一。战争诗歌作为魏晋时期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这一时期“人的觉醒”与“文学自觉”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这一特定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将魏晋时期的战争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运用文本细读与比较研究的方法展开研究,探索这一时期战争诗中的特质。全文主要分为绪论与正文两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交代论文选
学位
唐传奇对宋词有影响与渗透的作用,宋词也对唐传奇有接受与继承的关系。唐传奇故事的叙事手法影响了宋词的叙事性,而宋词对于唐传奇“事”要素的吸取与融合则为宋代词人大量援引唐传奇典故作为词作素材奠定了基础。宋代词人学习、接受唐传奇故事中的精华,并构成自己独特的特点:将传奇的叙事功能与词体的抒情功能相融合,达到艺术上的成熟,后世元代戏曲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二者文体交融的启发。本文从文本出发,分析、评述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