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科书是从社会文化中精选出来并特殊加工的材料,它既是知识和技能传承的载体,也是价值与观念的载体。教科书中各项内容的选择必然会融入社会的主流意识,价值观和情感。教科书中出现的人物都是带着一定使命出现,代表着社会倡导的品质或行为,同时人物不同的塑造方式及行为也体现了其构造中所隐藏着的价值取向上的倾向,人物的形象、言语、肖像、行为都彰显了一定的价值取向。本文以道德人物的德行塑造为研究的切入点,对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06年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12册中出现的道德人物的形象、言语、肖像和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并提出一些思考。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归纳和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教科书的相关研究的现状,并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通过分析与总结相关教育政策以及前人分析指标和框架,构建本研究所采用的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包括四个维度和四个经度,其中四个维度具体划分为有关个人自身道德、有关个人与他人的道德、有关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和有关个人与自然的道德,旨在对人物代表的道德内容进行分析;四个经度是指形象、语言、肖像和行为,旨在对形象的塑造方式进行总结。第三部分基于第二部分的分析框架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道德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道德行为类别频率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数据分析中,得出五个结论:类目取向集中,道德内容分布不合理;单一正面形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坚持言行一致,利于学生的知行合一;付出接受并存,构建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合理偏重理他,改善学生道德行为现状。第四部分基于分析与结论提出几点思考,希望对以后教科书的编撰和建设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最终得出以下几点建议:1.人物选取上,应适当增加有关人与自然的道德形象;2.人物塑造上,应随年级的升高增强人物的复杂性,低年级人物选取应该以单一形象为主,高年级的人物选取以复杂形象为主;同时低年级中应增加第一人称视角的人物形象,以道德参与者为主,高年级的人物选择中考虑多人称多视角多情景结合;3.人物塑造上,应随着年级的上升促进学生对行为转变原因的思考,低年级侧重揭示人物行为转变的原因,高年级应激发学生自主分析人物行为转变的原因;4.人物选取上,各年级应注意利他与个体发展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