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深度学习的组织学细胞图像检测与分类研究
【摘 要】
:
组织病理学细胞图像的检测和分类作为医学图像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辅助诊断、生物学研究等领域。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神经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图像分析中,能够实现对组织学细胞图像的自动检测和分类。现有的医学细胞图像检测方法多忽视了输出在受其所在的拓扑域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空间,导致在算法在精度和泛化性上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同时现有的医学细胞图像分类方法在预测分类标签上过于单一,限制了细胞
【机 构】
:
武汉理工大学
【出 处】
:
武汉理工大学
【发表日期】
:
2020年01期
【基金项目】
:
其他文献
人们或许会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叫:“这不是最好的年代,这也不是最坏的年代。”这句是是非非、含义模糊的句子,却真实地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每一个年代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一个年代也都有自己的发光点。所以每当一批新生代崛起,并逐步取代它的上一代时,会给人带来希望,也会让人们看到不足,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也是如此。 在10年前,人们就开始对逐渐步入而立之年的“80后”有了很多点评。作为被国家的
期刊
孟尧:我发现你为“《画刊》封面计划”专门做的这件作品,能够很明确地在你自身的创作脉络中找到线索,它显然隶属于一种你构建的系统。能否谈谈它们之间的关系? 郑达:我最近几年的创作是围绕“智能的生命体”展开的,这部分在我个人的作品线索里是有一些进化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化,也是工作方法的一种变化。这件作品叫《有机元1》,相当于一个数据的器皿。“器皿”里面充满像水一样的液体。我把和智能数据连接的电子元器
期刊
每个月写一篇札记,实际上是逼着自己记录日常感受。我们的节奏太快了,每天瞬间遭遇的事情太多太多,多到来不及思量和回味。这些感受千变万化,在快节奏的时间序列里,互相抵消,互相矛盾,但又都存在着。比如,在9月29日上午遇到的是工艺美术学校(学院)的展览(河北、苏州、上海),在河北美术馆展出,是一番情景;紧接着中午,在石家庄美术馆观看中央美院青年艺术家(教师与毕业生)的展览,又是一番状貌。第二天(30日)
期刊
架上绘画是不是该终结了?什么样的绘画才是当代艺术的一部分?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本文试图以本雅明·布赫洛(Benjamin Buchloh)理论视野下的新表现主义绘画为例,来做一番考察。 本雅明·布赫洛是继德国美学家彼得·比格尔(Peter L. Berger)之后,对前卫理论进行推进的另一位法兰克福学派艺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他从事艺术批评的基本学术工具
期刊
“時代先锋的现场——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于2021年9月24日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这是胡一川诞辰110周年纪念系列展览的第二站。 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实践者、亲历者,胡一川的艺术与人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个案。1958年起,中南美专迁至广州并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后,胡一川随校定居广州直至去世。胡一川研究所完整保留着近2万件与其相关的藏品和资料,这其中包括:第一,纸
期刊
三、视觉艺术作为…… 13.我没用肯定句,而是一个假设句。作为一篇论文,当然要给出论点、论据。但我用省略号,是作为每个人都可以用××××等填充,以作为开放式的共享式假设。这是视觉艺术“是什么”的核心。 14.什么叫“视觉艺术作为……”? 《荀子》:“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肉
期刊
近期,Place M(南京)举办了日本摄影师濑户正人的大型个展“记忆的地图”。该展以《曼谷·河内》《静音模式》等6组濑户正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学术性地回顾了濑户正人40多年的摄影生涯。与辛迪·舍曼或理查德·普林斯等以摄影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不同,濑户正人在职业身份上是“摄影师”,所以他的创作历程为我们了解摄影师如何致力于艺术——从旧有的摄影规范机制中不断突围,在对世界进行再现时寻找新的视角与出口——
期刊
“对画家来说,思考意味着什么?”(第59页)[1]——于贝尔·达弥施(Hubert Damisch)重新拾起了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并将其与20世纪的艺术联系起来,他只身在法国时,也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不仅探讨了思考在画家的创作中所占的地位,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探讨了思考的模式,这一点对绘画来说至关重要。人可以在色彩上发挥想象,那可不可以对绘画做出思考呢?是否真的存在有别于克利“视觉思维”(v
期刊
关于这篇文章涉及的内容,我没有试图进行面面俱到的描述。许多德国艺术家非常出名,也与后极简主义和观念艺术有关,但我并没有谈论他们。很少有人关注柏林的现实主义者,并且也没有人关注慕尼黑的实际情况。比起其他人,一些有个性的艺术家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在本文中,我主要分析在现阶段整个德国局势中似乎最为突出的方面。 当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 h r i s t o p h e r Isherwood)创作
期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完成统一之后,秦王朝为了大一统江山的万世永存,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其中,与文化有关的就是著名的“书同文”,采用李斯创立的小篆以统一六国的文字,采纳这位丞相的建议去除百家争鸣时期不同思想体系的各类著作,为此不惜“焚书坑儒”。秦朝因过度严厉只存在了十几年,让“万世江山”成为遥远的梦想。但是,“书同文”作为一种政治措施,却为中华文化的共同体奠定了牢靠的基础。我们的文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