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维廉诗性美学思想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yx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维廉的诗性美学思想,既融汇了中西美学思想及文化间共同的文学规律和美学特质,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在精神和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包含诗歌创作、文学批评、诗歌翻译、现代绘画等多种创作观念和鉴赏方法的系统性美学理论,有较为鲜明的诗性思维和诗性智慧的特征。它以道家美学的审美境界和阐释方式为理路,注重对中国美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重新诠释,由此形成的诗性思维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中西美学传统局限,为其进入现代世界美学理论空间创造条件。本文是在梳理和分析叶维廉美学思想理论脉络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勾勒出叶维廉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思想特质及构成方式,尝试探索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转化和发展问题。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梳理了学界对叶维廉美学思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其诗学的独特魅力是以两种语言的互译、两种审美方式的比较和汇通寻找中西文化共同的美学规律,挖掘中国古典诗学独具风貌的语用特征和美感境界。本文认为对叶维廉诗性美学思想研究应兼容中西视野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破解单一文化理论的设限,以实现中西文论真正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第一章,叶维廉诗性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追溯叶维廉诗性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会通、探讨“五四”时期现代主义思想的承继关系、阐述西方现代美学思想对叶维廉诗性美学的影响。叶维廉诗性美学并非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特质和话语方式的简单沿袭,是从中西方文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入手进行的整合与创新。作为一处开放的思想、意义空间,叶维廉诗性美学思想呈现出动态的生成变化趋势,中国古典美学精神、“五四”时期文学革命思想、西方象征主义、新批评主义、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等多重思想共同构成了叶维廉诗性美学思想来源的复杂性。叶维廉诗性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具有中国传统美学“创造性转化”的特点,它所昭示的文体和话语形态打开了美学思想研究的新视野。第二章,叶维廉诗性美学思想的内涵特质。诗性的精神方式在中国古代世界的延续塑造了中国文化独特的深层结构和外观形态。叶维廉的诗性美学思想延续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感悟方式、表现手法和生命境界,围绕“诗性”的内在精神和价值取向进行探索,形成一种兼具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特色,具有中国诗性文化品质和话语特色的美学观念与主张。叶维廉诗性美学呈现出的特色包括:“以诗说理”的阐说方式;以感悟为主,包含逻辑分析的科学思维方式;灵动含蓄的语言特征以及修辞色彩浓郁的诗化风格。第三章,叶维廉诗性美学思想的多元呈现。叶维廉的诗性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也可置于具体文本的思考、研讨之中。叶维廉的诗歌创作融合了中西方诗歌的语言策略和呈现方式,既有中国古典美学的烙印,也受到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力图找到古典诗歌意境与西方象征主义表现手法之间的连接点。在诗歌批评方面,叶维廉将西方诗学概念移植到中国传统的文论语境之下,为传统批评术语增加现代内涵,扩大了原本美学概念的范围和边界,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西方文论进行内部沟通,呈现吸收共溶的局面。在小说美学方面,叶维廉注重挖掘诗歌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共通性,用诗的艺术探讨小说美学境界和表现技巧,激活我国传统批评思维,创造出兼具中西诗学批评特点的诗性批评。叶维廉的诗歌翻译模式尽量保持对意象的呈现和复原,竭力避免分析和指示,减少陈述性的话语,保留原诗中的意象在译诗中对举呈现,使译文中的事物也能够像原诗一样“如在目前”,最终回到诗歌本身的感受力之中。第四章,叶维廉与海外学者诗性美学研究的比较。主要对比叶维廉与刘若愚、宇文所安、叶嘉莹几位海外学者在诗性美学方面的主要观点。本章首先确定海外诗性美学研究的内在基础,随后概括几位海外学者在文化身份和审美规律方面的相似性。通过探讨叶维廉与刘若愚、宇文所安、叶嘉莹在诗性美学理论选择、美学批评、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同异之处,总结当今海外学者参与全球美学理论建构过程中的尝试。最后,作者对文化视野下的中国诗性美学的重建提出思考:在继承中国传统美学诗性思维特质和文化精神资源的前提下,通过与西方诗学的互动拓宽中西文化的对话思路,从而为中国现代美学进入世界美学理论空间创造契机。结语部分,在西方美学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之下,中国文论界一直在思考建立超越中西美学传统局限的当代中国新美学,叶维廉诗性美学对于激活中国传统美学资源的有效部分,使之进入现代世界美学理论空间具有深刻的启示。
其他文献
为了充分利用木屑资源作为平菇栽培的原材料,本研究以平菇配方培养料为试材,采用发酵料短时高温工艺进行堆肥及蘑菇种植。对混料期(C0)、堆肥3 d(C1)、堆肥6 d(C2)、堆肥9 d(C3)、堆肥结束(C4)和接种前(S)、菌丝萌发(G1)、菌丝长至一半(G2)、菌丝长满(G3)、原基期(G4)、一潮菇出菇(G5)、总出菇结束(G6)的培养料进行取样,测定其温度及理化性质(p H、电导率、含水量、
随着养殖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以及全球性气温的普遍升高,动物热应激也越来越严重。热应激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动物生理、生产和健康等,给养殖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目前动物热应激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奶牛、鸡和猪,而有关绵羊热应激的研究报道甚少。因此,开展绵羊热应激的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绵羊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究竟是哪些基因和代谢通路在发挥调控作用?鉴于此,寻找与绵羊热应激相关的基因及调控通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这不仅要求营造开放公平的外部环境,更要主动应对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改善制度性开放体制,提高自身开放水平。当前,国内经济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迫使对外贸易也从传统增量发展转向提质发展。过去的20年,在人口红利、流量红利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人力成本、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
在生态系统水平上,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被定义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大气CO2的能力,并将碳固存于体内所形成的有机化合物。燃烧的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CO2,是地球碳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陆地生态系统由原先接近平衡的弱碳汇转变为日益渐增的核心碳汇。而如何准确评估生态系统碳指标的时空演变格局,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国草地地处典型的干旱-半干旱
在鲜食葡萄(Vitis vinifera L.)贮运行业中,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2)作为保鲜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随着葡萄保鲜技术的不断发展,SO2在葡萄产业中的地位依旧不可替代。近年来,由于SO2使用不当造成鲜食葡萄贮运过程中果皮漂白和果实中异味等问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红地球、木纳格、巨峰、无核白四种新疆主栽鲜食葡萄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果柄结构与SO2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鲜食葡萄产区,每年因品质劣变造成的产后损失高达20%以上。二氧化硫(SO2)作为主要的商业化葡萄保鲜剂,显著维持了葡萄的采后品质。长期以来,SO2直接作用于病原菌,抑制病原菌生长被认为是维持葡萄采后品质的主要原因。这无法科学准确评价SO2在延缓葡萄采后品质劣变中的重要作用。SO2对果实采后品质的调控机制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更深层次的挖掘。本研究以新疆特色葡萄品种‘木纳格’为试材,分
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的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可在多种类型的癌症中引发显著的临床反应。尽管PD-1/PD-L1阻断疗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然而,单一的PD-1/PD-L1阻断疗法,往往仅在小部分患者体内起作用,且容易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毒副作用。造成这种
董其昌(1555-1636)是晚明杰出的书画大家,集前人大成而开后人之势,影响波及清初四王、四僧、金陵画派、新安画派等几乎整个清代至近代的文人画坛,可谓“狮子一滴乳,散为诸名家”。他融通古今,洞察时弊,以禅喻画,提出了包括书画历史、理论、技法、品鉴在内自成体系的一套书画理论,堪称“度人金针”,流传甚远。与董其昌立定精神,匡扶书学、画学正脉之举相应的,是晚明关于书统、画统的争鸣,以及道学思想的统一危
人工光水培饲草技术为解决畜牧养殖中青饲料供应不足提供了新的生产途径,但生产效率低、能耗成本大是该技术应用中的“瓶颈”。通过不同光配方和施氮量调控植物生长代谢及提高作物种子萌发至幼苗期的生物量,可以达到节能降耗和高效生产的目的。本文以“甘啤8号”大麦(Hordeum L.)为供试材料,研究LED光源不同光质配比、光强、光周期、氮浓度下水培大麦苗生长形态、生物量、营养品质及代谢转录特征,为水培大麦苗光
雪菊(Coreopsis tinctoria Nutt.)的花中含有丰富的类黄酮物质,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类黄酮物质的含量和种类是影响雪菊药用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通过改进其栽培措施以进一步促进雪菊类黄酮物质的积累。在生产中,雪菊氮肥施用量过多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不但导致氮肥利用率下降和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会抑制雪菊药用活性物质类黄酮含量的积累,影响雪菊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目前,通过氮肥减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