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肾脏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mi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型与西医肾脏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深入研究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理和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以期能够优化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疗方案,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疗效评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按照纳排标准收录自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经肾活检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153例,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与病理报告及临床生化指标等进行统计调查分析,应用医学统计学中的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进行比较,以探寻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153例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中有男性96例,女性57例,男女比例约为1.69:1;肾活检的平均年龄为51.02±11.82岁,中年组(45-59岁)共85例,为高发年龄段,占比55.56%;病程中以0-3个月最多,为75例,占比49.02%。2.中医证型分布:中医本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最多见,占45.10%(69例),其余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肾阳虚证、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标实证中以水湿证最多见,占46.41%(71例),其余依次为湿热证、血瘀证、湿浊证。中医证型的分布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布的相关性:中医证型中除气阴两虚证男女比例相同外,其余本虚证及标实证均以男性多见;本虚证中男女均以脾肾气虚证多见,标实证中男女均以水湿证多见,中医证型与性别的分布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型与年龄分布的相关性:中医证型中本虚证的平均年龄按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的顺序逐渐升高,最高为52.29±11.70岁,本虚证在年龄的分布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平均年龄按湿热证、水湿证、湿浊证、血瘀证的顺序逐渐升高,最高为52.48±10.14岁,标实证在年龄的分布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型与病程分布的相关性:本虚证中肺肾气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的平均病程最长,均为6个月,标实证中湿浊证和血瘀证的平均病程较长,为4个月,中医证型与病程的分布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型与合并症分布的相关性:153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占60.13%(92例),平均收缩压为138.63±16.38mm Hg,平均舒张压为86.53±14.67mm Hg,其中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合并高血压者最多,标实证中水湿证和湿热证合并高血压者最多,中医证型在合并高血压的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153例患者中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占19.6%(30例),平均血尿酸为369.71±98.13μmol/L。其中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最多,标实证中水湿证最多,中医证型在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证型与肾脏病CKD分期的相关性:153例患者中CKD1期占比最多,为57.5%(88例);本虚证中各证型均以CKD1期为主;标实证的水湿证、湿热证、血瘀证均以CKD1期为主,湿浊证以CKD3期及以上最多见,中医证型中的标实证在肾脏CKD分期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中医证型与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标实证中血瘀证组的低密度脂蛋白高于湿热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标实证中湿热证组甘油三酯高于水湿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标实证中湿浊证组血肌酐均高于湿热证组、水湿证组和血瘀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9.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特点的相关性:153例患者中病理分期以Ⅱ期占比最多,为65.4%(100例)。本虚证中除肝肾阴虚证Ⅰ期和Ⅱ期比例相同外,其余各组均以Ⅱ期为主,标实证中均以Ⅱ期为主,中医证型在肾脏病理分期的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中以无肾小球硬化占比最多,占49.67%(76例),伴球性硬化者占48.37%(74例),伴节段性硬化者占1.96%(3例),中医证型在肾小球硬化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在免疫复合物多样性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男女比例约为1.69:1;肾活检的平均年龄为51.02±11.82岁;病程最长为9年,最短为4天,以0-3个月最多见;肾脏CKD分期中CKD1期占比最多,标实证在肾脏CKD分期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本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最多见,其余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肾阳虚证、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标实证中以水湿证最多见,其余依次为湿热证、血瘀证、湿浊证。3.标实证中,血瘀证组的低密度脂蛋白高于湿热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证组甘油三酯高于水湿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浊证组血肌酐均高于湿热证组、水湿证组和血瘀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肾脏病理分期中Ⅱ期占比最多,中医证型在肾脏病理分期的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肾小球硬化种类中以无肾小球硬化最多,其次为球性硬化,中医证型在肾小球硬化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在免疫复合物多样性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随着乳癌治疗手段的丰富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乳癌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不断增加,尤其是心血管毒性反应。本研究以含AC化疗方案为切入点,探讨乳癌含AC方案化疗所致相关心毒性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探讨其证型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临床全程管理提供预警与防治思路。研究方法:1结合纳排标准,纳入含AC方案化疗所致心脏不良事件的乳癌患者27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姓名、年龄、登记号),病
目的:体质类型的偏颇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耐受性和倾向性均不同。通过体质了解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于进行系统性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临床调查,获得了成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型及日常生活习惯等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探讨所获取的资料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并以此为出发点,运用体质理论指导临床治疗,为本病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客观理论数据。方法:选取2020年4
目的:1.文献研究:通过meta分析进行文献研究来评价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核心症状的临床疗效。2.临床试验试验一:通过进行综合治疗方案与单纯盐酸哌甲酯控释片治疗ADHD的对照研究,来探索综合治疗方案干预ADHD的临床疗效。试验二:通过进行综合治疗方案与单纯中药汤剂治疗ADHD的对照研究,来探索综合治疗方案干预肾虚肝亢证ADHD的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
研究目的通过探讨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证型分布规律,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总结汤毅主任治疗的临床经验,为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和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体质辨识量表、证型判定表、症状积分量表的评测并记录数据,口服汤药为汤毅主任应用三辨诊疗模式进行治疗的药物,患者治疗8周后复测症状积分量表。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数据的收集整理,探索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素构成及分布特点,分析本病患者各证素与HP感染的关系,旨在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辨证规范化和中医药诊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提供理论依据,期望中医证素辨证能够在临床辨证及疾病防治方面有所影响。同时分析总结宋平主任对本病的诊疗经验,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符合要求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目的:观察滋阴潜阳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观察组选取足三里、血海、太溪、神门、四神聪、安眠,对照组参照第十版《针灸治疗学》中,不寐的取穴及操作,每日针刺一次,1周6次,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
研究目的:观察并对比“通任调督针法”与常规针法治疗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基于数据挖掘,探索针灸治疗颈性眩晕选穴规律,为本针法治疗颈性眩晕提供参考依据。“通任调督针法”以通调任督二脉、调和阴阳,通利三焦,温阳化痰为理论基础,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临床试验数据和新颖的治疗思路,并为该方法应用于临床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收集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60例,患者于2020年4月-2
研究目的总结心绞痛分级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心室重塑、血脂、肾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阐明稳定性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医特点,以期为临床中医辨证提供一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论文收集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病房的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关临床
目的:评价“三位一体”疗法治疗抑郁发作肝气郁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成3组,即三位一体组、西药组、三位一体联合西药组。西药采用氟西汀分散片,三位一体疗法即整合了针灸、中药及中药穴位离子导入三种干预方式的治疗方法。治疗周期为28天。治疗前后均需对患者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中医证候量表进行评估。结果:1.病例纳入情况:共有106例患者
目的:1.总结中医古籍脾虚证相关内容,探究脾虚证的内涵以及相关证候分类以及方药。2.在中医上工“知”病的理论基础上研究脾虚证病机演变过程中的阶段分期。3.根据脾虚证病机演变过程,研究脾虚证临床不同分期的证治应用。方法:1.通过重点阅读和理解《黄帝内经》中关于脾脏生理功能、经络理论以及病因病机等相关篇章,根据脾脏的生理以及病理表现,从中医整体观思想对脾虚证的形成过程、病因病机以及证候特征进行解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