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S波接收函数研究四川地区岩石圈埋深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n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S波接收函数方法得到了四川地区来自211个远震事件计算的51个宽频台站叠加接收函数,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来自Moho和LAB界面的Sp转换相,通过深度转换获得了该地区地壳和岩石圈的埋深分布。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四川地区的地壳厚度范围为40-72km,西藏的东部到四川盆地逐渐变薄,最厚的地方在雅江(YJI)地区,约为72kin,最薄的地方在盆地内部的西充(XCO)地区,约为40km,松潘-甘孜地块、川滇块体及滇中以北较厚,平均厚度为52-68km,龙门山断裂西侧55-60km,四川盆地40-50km,有约10-15km地壳厚度变化梯度。岩石圈深度范围为100-180km,整个四川地区呈现出盆地周围总体较薄的岩石圈围绕着厚的四川盆地,外缘厚度为100-130km,盆地内为140-180km,最厚的地方在“X”型断裂附近,有“一凹两隆”的特征,最薄的地方是龙门山断裂西侧及盆地的西南部,约100-120km,同时,在荣县花马石附近也发现浅的岩石圈深度在100-120km之间。   由以上结果可得,在软流圈热流物质作用下,岩石圈被加热变形凸起,薄的岩石圈表示热物质运移的方向和尺度。LAB(岩石圈和软流圈分界面)埋深研究可以帮助了解该地区的深部地质构造和建立动力学模型,更好的解释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论文最终的动力学模型是:利用地震学证据证明了青藏高原东部热物质在向东流动的过程中被冷的、厚的、坚固的四川盆地阻挡,进而流向NE和SE两个方向,即东流热物质在川滇地区的逃逸通道。  
其他文献
实验、解析和数值计算是研究电磁效应的最主要的三种方法。其中数值计算是最新发展并且发展最快的方法,主要包括矩量法、时域有限差分、有限元、几何理论衍射法和物理光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就应在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以生为本,互动高效”。这样才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如何打造“以生为本,互动高效”的数学课堂,谈谈拙见。  一、“复习提问”的内容要具有目标意识  一
<正>"站在"材料上写还是"躺在"材料里写,是决定能否出好作品的关键。新闻作品如何"拎起来"写?这需要一个角度或者主题,同时还要解决"挂得住"的问题,这直接决定所写内容是否符
近年来,随着地球科学相关领域研究及地球物理勘探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地震高精度成像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波形反演作为高精度、高分辨率的速度建模方法,已经成为国内外
印度板块与欧亚的碰撞,引起青藏高原抬升和东亚的整体变形。其动力学机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术界关心的问题。局部区域的岩石圈变形模型对于研究青藏高原这样的复杂地区的地球
协调工作是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领导、协调者、协调对象三位一体的工作过程。不断的协调实践过程,会逐渐形成领导影响力、协调者的感召力和协调对象的活力,这三种力
在众多的隧道超前预报方法中,TSP是物探地质超前预报的代表性方法,它通过观测和分析反射波数据的各种特征来推断掌子面前方介质的性质(如岩石的密度、杨氏模量,泊松比和地震波速
对于储层的流体识别,是地震勘探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国内外在这项工作中都有不少成功的实例。但是,以往的储层流体识别都是基于砂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弹性波理论上,
本文主要讨论了地震相干在实际中的应用,并对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研究。在对地震相干的基础理论进行描述之后,本文对相干过程中子波反褶积方法进行改进,以使得对于原
电离层是地球上空存在足够多的自由电子,能够显著影响无线电波传播的一个区域。低纬地区电离层存在各种尺度的电子密度不规则结构,它们会引起电波信号幅度和相位起伏的闪烁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