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VEST模型和SWAT模型的秦岭北麓水源涵养时空格局分析 ——以沣河中上游流域为例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aiyuy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正常与否关乎到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定量评估水源涵养功能对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定量评估模型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区域局限性,而把两个模型共同应用在同一流域,能够有效避免误差,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准确,以期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细致化监管。本文从水文模型选择的角度出发,以秦岭北麓沣河中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基于传统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模型、最新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In VEST模型和区域水量平衡法对流域2008—2016年的年、季、月时间尺度的产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同时利用地理探测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趋势线分析法揭示了流域产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SWAT模型和In VEST模型均能在河流流域产水能力和水源涵养研究中发挥作用。本文年尺度上SWAT模型产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评估结果小于In VEST模型评估结果。表现为In VEST模型评估的流域多年平均产水能力为156~526 mm,SWAT模型评估的流域多年平均产水能力为12~265 mm;In VEST模型评估的流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能力为44~491 mm,SWAT模型评估的流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能力为5~264 mm。这可能是由各自模型原理、输入数据的精度、模型检验结果、水源涵养评估方法的选择以及与对比研究区的空间异质性共同造成的。(2)在不同时间尺度下两个模型的评估精度有所差异。经验证,沣河流域水源涵养年尺度评估In VEST模型较SWAT模型更合适;季节尺度和月尺度SWAT模型优势明显。(3)秦岭北麓沣河中上游流域产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时空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在时间分布上,从1月到12月流域产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其中1~4月和11~12月较弱,5~10月较强,9月份该流域产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各季节中夏秋两季产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较强,春季次之,冬季最弱。在空间分布上,流域平均年、季节、月产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均呈现越靠近秦岭主脊越强。(4)气候因子是沣河中上游流域产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时空分布的主导因素,但产水能力也直接影响着水源涵养能力的分布。具体表现为,降水量相对较多的流域上游山区产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较强,在蒸散发较强且受人类活动干扰的中游产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较弱。同时,产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的年内变化与降水量的年内变化特征一致,在降水量较多的夏秋季节(主要是7~9月份),流域的产水能力呈现最强。(5)对沣河中上游流域年内水源涵养能力的分析发现,在SWAT模型评估结果前提下,5~10月份均能够满足流域的平均要求;季节尺度的夏秋两季也能满足要求。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沣河中上游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生态空间之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科学优化生态空间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系统,也可为科学规划国土空间提供主要依据。山区县自然条件较为复杂,生态环境兼具重要性和脆弱性双重特点,生态空间划定既要遵循一般普适性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山区自身特点。因此,寻求适用于山区县的生态空间划定和优化方法对于山区县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的山阳县为例,充分考虑该地区地形复杂和生态脆
黄土是一种特殊的颗粒材料,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其特殊的力学特性导致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制约着我国黄土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纤维加筋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土体改良技术,有效的提高了土体强度,在路基改良、边坡支护等工程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纤维加筋土是一种典型的应用大于理论研究的土工材料,其变形过程中内部微结构特征的研究对解决复杂地质灾害及岩土工程问题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次
中国城市发展经过30多年的“增量扩张”现已向“存量优化”转变,从以土地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核心,进入以有机更新为主的重要时期,旧城更新成为发展主题。立足品质提升,塑造地方特色,强调人文内涵,提升城市综合吸引力是各个城市当下的主要任务。城市更新中的传统风貌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人文内涵的核心展厅,是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议题下,提倡文化自信的首要
习近平多次强调:“保护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使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更是强调需加强历史文化空间协调管控。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临汾市为研究实例,分析历史文化空间现状,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评估历史文化空间的重要性价值及空间价值,探究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历史文化保护协调管控策略,
促进乡村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为实现乡村健康、有序的发展,深入了解乡村聚落格局是基础,乡村聚落格局是乡村发展演变的直观体现。目前,我国乡村聚落普遍呈现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村庄建设用地布局混乱及村庄空心化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脚步。为高效地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深入剖析乡村聚落格局及其发展动态,遵循其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推动农业农村现
秦岭呈东西走向贯穿我国中部,是重要的天然绿色屏障和多种类型生态功能区,目前有关该研究区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服务的研究还缺乏深入。本文立于水源涵养功能这一研究点,选择陕西省内的秦岭核心区为研究区域,借鉴生态系统理论,选择InVEST模型、修正的Penman-Monteith模型和相关空间分析等方法,综合利用多源数据产品,对1980~2018年秦岭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的时空差异特征和动态变化进行探索,初步分
河道流量的监测为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气候变化、陆地水循环、洪旱灾害预警及农业、运输等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基础,特别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河道流量监测对河流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水文站的数量逐渐减少,空间分布不均且较为稀疏,很多自然河流都难以实现连续、完整的流量监测。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利用遥感技术估算及监测河流流量、建立遥感虚拟
生态系统评估已被许多国家纳入城市规划工作体系中,包括我国在内的部分国家甚至已经建立了生态数据库作为评估工作的基础。城市河滨空间作为自然和人工的复合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和价值。然而,人们总是以巨大的生态代价换取所需的服务或价值,如将大面积的森林、湖泊等变为农田、村庄和城市来获取社会价值,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可持续性,也大大降低了服务水平。基于此,本文以沣河东岸西安(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席卷全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与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相似,均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具有发生突然、传播速度快、危害程度大的特点。以此类传染病疫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健康,还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混乱。医疗设施能否承受激增的救治压力,为居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成为防控疫情的关键,以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大学城建设进入高潮期。在选址方面,大多优先选择在城市化进程刚刚起步的城市郊区,周边缺少成熟的城市功能和空间形态,因而其校园与外部的界面一般是宽马路、围墙、景观绿带等形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先处于郊区的大学校园逐渐发展成城市的组团中心,周边吸引很多的商业、居住、办公等功能聚集,但是,宽马路式校园相邻街道导致“校”“街”之间联系被割裂,校园相邻的街道空间更多的是承载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