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更新中传统风貌区的使用后评价研究 ——以重庆洪崖洞为例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i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城市发展经过30多年的“增量扩张”现已向“存量优化”转变,从以土地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核心,进入以有机更新为主的重要时期,旧城更新成为发展主题。立足品质提升,塑造地方特色,强调人文内涵,提升城市综合吸引力是各个城市当下的主要任务。城市更新中的传统风貌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人文内涵的核心展厅,是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议题下,提倡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以5G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时代,如何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工具推动公众参与,了解人民需求,进而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也是城市规划当下的重要任务。“存量规划”时代必是以人为本的时代,“赋权于市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成为共识,在保护传统文化与民族智慧结晶——“传统风貌区”的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使用者至下而上的反馈途径,开展对传统风貌区的使用后评价研究必不可少。本论文以重庆市洪崖洞传统风貌区为代表性案例,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在城乡规划学背景下,结合建筑学、环境行为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相关知识,建立了传统风貌区的使用后评价体系,开展了基于网络数据的先导性评价,以及基于现场的满意度评价和使用方式评价等三方面研究。研究表明使用者对传统风貌区的地域特色、交通环境与配套设施十分的关注,不同群体对空间需求差异明显,并据此进一步结合使用者需求提出旧城更新地段传统风貌区的保护更新策略。同时结合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基于网络与现场调查各自的优点对使用后评价体系进行了修正,为将来传统风貌区使用后评价体系提供客观参考。
其他文献
镇域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也是国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镇域聚落体系优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村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力量的关键。基于产业发展的镇域聚落体系优化研究对镇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商洛市大荆镇为研究区域,以镇区及周边(聚落)村庄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相互作用视角出发,采用引力模型对大荆镇聚落体系进行研究和理解,从产业发
宁明盆地古近系泥岩埋深浅,具有遇水泥化、膨胀、崩解的特性,对基础工程的建设和运营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防治宁明泥岩造成工程地质灾害,对宁明盆地古近系泥岩开展试验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基本物理特性试验对宁明泥岩进行分类;对试样进行增湿干湿循环试验、通过微米CT试验研究泥岩内部的裂隙发育特征;通过浸水干湿循环试验研究崩解物的级配的影响因素;通过X射线衍射试验、扫描电镜试验结合崩解特征探讨宁明泥岩的
20世纪中期,西方世界城市与工业经历了空前规模与超速的变革,无节制的快速生活不仅没有提高生活质量,其本身却成为城市问题的根源所在。慢城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以维护城市地方特色和提高城市物质及人文环境、居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迅速从欧洲蔓延至全球范围。我国慢城建设通常借助旅游开发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展现地方文化特色,通过打造慢旅游项目为生活忙碌的人群提供宜居且适合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华阴市是陕西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从粗放外延式扩张向精细内涵式发展推进的转型期的到来,历史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成为新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观点也逐渐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观点强调将多个文化遗产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重视文化遗产间的互动关系。西安市及咸阳市是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作为研究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基于关联视角对研究区国保单位的关联性
自然界降雨-蒸发带来的干湿耦合作用对土体性质、结构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众多工程建设,因此研究干湿循环下土体性质、结构变化情况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烘干法模拟脱湿过程、水膜转移法模拟增湿过程对取自武乡盆地边缘的黏土进行干湿循环试验。在干湿循环过程中通过数字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手段研究土体表面的裂隙演化。之后分别对多次干湿循环前后的土样进行微观试验、强度试验、渗透试验及膨胀试验,并利用灰色理
本文选取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诱发的石碑塬低角度边坡滑移为研究对象,在固原市原州区石碑塬地区开展了工程物探、工程地质测绘及现场取样等野外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了黄土基本力学试验、室内动三轴试验、室外水槽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等研究,对低角度边坡在震动液化作用下发生滑移现象的机理进行探索研究。取得了以下结论:(1)对研究区野外勘探和走访调查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石碑塬低角度滑移特征:(1)
通勤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除了通勤自身的目的属性,在其过程中居民的体验同样重要。因此,关注通勤者的体验,不断提高居民在通勤过程中的幸福感,是提升居民整体幸福水平的重要途经之一。通勤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是对其进行改善的基础,甄别对通勤幸福感提升有益的因素,对于关注个体通勤行为的交通系统优化、打造以人为本的建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安市居民为研究对象,基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开发的手机软
2018年发布的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取代了传统的居住区规划,传统规划已不能应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城市病,原有发展模式和住区规范已不能解决问题,也明显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提出的新需求。现今老城内原有生活格局与传统公共空间在用地紧缺的挑战下,功能逐渐衰退,城内空间亟需重塑,城市功能修补在城市品质的塑造过程中愈发受到重视。本文以社区发展理论来构建生活圈的分析框架,
生态空间之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科学优化生态空间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系统,也可为科学规划国土空间提供主要依据。山区县自然条件较为复杂,生态环境兼具重要性和脆弱性双重特点,生态空间划定既要遵循一般普适性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山区自身特点。因此,寻求适用于山区县的生态空间划定和优化方法对于山区县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的山阳县为例,充分考虑该地区地形复杂和生态脆
黄土是一种特殊的颗粒材料,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其特殊的力学特性导致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制约着我国黄土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纤维加筋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土体改良技术,有效的提高了土体强度,在路基改良、边坡支护等工程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纤维加筋土是一种典型的应用大于理论研究的土工材料,其变形过程中内部微结构特征的研究对解决复杂地质灾害及岩土工程问题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