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制作微课的生物学学习策略及应用研究 ——以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高一年级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haoziy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虽一直在进行课程改革,但多数课堂仍然以传统讲授、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学生缺乏主动参与。这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倡导是相违背的。同时,传统的作业形式侧重对知识的考察,难以满足对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笔者在实践中认识了微课,并进行了多次微课制作。每次制作后,都感到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是一种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过程。于是,让学生进行微课制作的想法开始萌芽。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我国网络教育迅速发展,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认识微课;网络的迅猛发展,让网络的使用成本更加低廉,这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利用文献法了解了微课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微课教学早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且绝大多数微课是由教师制作后再投入使用的;学生参与制作微课的研究文献不足10篇,且未涉及中学生物教学领域。已有文献的共同观点是:学生参与制作微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利于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但相关的实践案例支撑薄弱,缺乏系统的学习策略研究。因此,本研究决定钻研高中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制作微课的学习策略,并确定了以下研究目的:制定学生制作微课的生物学学习策略,包括微课制作流程和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微课的模式;探究该学习策略对学生学业成绩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性。本研究选择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高一年级4个班级作为初定研究对象,获得学生第一学期期末测试,按照成绩差异分为A、B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实验班和对照的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最终确定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访谈,预估研究过程中在学生层面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设计了“学生制作微课的生物学习策略”学情调查问卷,从对微课及其制作的认知、信息技术能力和设施设备三个层面进行学情调查,得出结论:本研究在心理接受度和设施设备两个维度具备可行性,但需要从制作流程、信息技术两个层面进行重点指导。笔者通过文献调查,了解了微课的常见制作模式,结合具体实践经验和研究时间范围内的教学安排,设计了4种类型的微课制作流程,包括:知识讲解类、习题讲解类、复习类和拓展类。本研究共经历了4轮微课制作活动,每轮均从制作活动即将展开时的具体学情和教学需求出发,确定微课课题和内容,并向学生发布;同时还向学生发布了成员任务分配表以引导其进行分工合作,上传微课制作技术指导视频供学生参考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视频内容,按照制作流程合作完成微课制作。制作过程中,笔者和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进行了问题解答和技术指导,并重视对学生脚本的审核。最终制作的微课根据教学安排,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展播,包括教学环节展播、课下多媒体展播及网络平台展播。展播结束后,根据学生微课的实际效果,教师做出评价。最后,综合4轮微课制作的指导经验,构建了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微课的具体模式;同时,为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引导学生重视内容设计,利于对学生的微课进行量化评价,笔者通过文献查阅,设计了《学生微课评价指标》。本研究从学生测试成绩、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教师反思四个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测试成绩方面,获取了4个班一学期后的期末测试成绩,使用SPSS软件分别对A、B两组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合文献查阅和专家访谈,制定了五级量表《三维度学情调查问卷》,从学习兴趣、自我认同感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三个维度共15个指标评测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的学情变化。在实验前后向研究对象发放该问卷,对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进行了配对t检验;在每轮制作活动结束后,向学生发放访谈提纲,了解了4次微课制作活动中,学生的收获和制作中的不良体验。教师反思方面,总结分析了笔者在指导过程中的收获和体验。最终,得到如下结果:1.测试成绩方面,一学期后的期末测试成绩A、B两组实验班平均分高于对照班,且差异显著;2.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学期后,学生在学习兴趣、自我认同感及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维度上的后测成绩均高于前测,且有13个指标呈0.01水平或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3.访谈结果显示,部分学生表达了成就感的获得和学习兴趣的提升,资料搜集和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得以增强;学生对知识进行了深度学习;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能发现和思考与生物有关的伦理问题;团队领导者的组织不力影响团队凝聚力;部分学生感到工作量大,负担重;4.总结教师反思内容,发现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自身的技能和思想得到了提升,师生情感得到增强;指导学生制作微课时脚本撰写能力培养是重要环节;脚本审核具有重要的内容导向作用。综合以上结果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结合文献查阅、教师经验和教学进度安排,经过微课分类、不同类型微课目标和内容特点分析制定的微课制作流程,能够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微课制作,4种制作流程有效;2.制作微课的生物学学习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其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自我认同感,发展其生物学科核心素养;3.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微课可以提升教师技能和促进其思想发展,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4.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微课需重视对学生脚本撰写能力的培养,重视脚本审核。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传统的风景名胜区演变为市区型风景名胜区,位于风景名胜区内部的村庄也随之成为兼具城市、风景区、村庄三重功能属性的景中村。然而,景中村利用区位的优势和风景名胜区丰富的景观资源进行自身发展的同时,往往忽略与风景名胜区及城区的协调,存在建设过程中破坏风景名胜区良好的景观风貌。目前国内的景中村景观风貌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技术层面,多以一般景中村为研究对象。对于景中村
相较于他类的旅游方式,名胜古迹以其特色的人文历史等文化输出方式吸引着广大游客,从而也产生了其独特的衍生品模式。随着当代文创产品的不断发展,名胜古迹衍生品的品类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新。淮阳太昊陵作为名胜古迹的代表景区,以伏羲太极八卦和活化石泥泥狗等标志性文化符号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陵。而与丰富的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其衍生品的种类匮乏,同质化严重,无法跟随时代理念等诸多问题的存在。因此,如何将
据文字记载17世纪以后,朝鲜派遣使臣出使中国。他们将在中国学习的中国文化逐渐渗透到朝鲜,所以,当时朝鲜社会改革与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原因也在于此。文学艺术也随之受到社会的动荡,各学派受到此起彼伏的影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笔者以洪大容的音乐思想为出发点着重研究了他的著作《湛轩书》,并参考了大量相关文献和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将洪大容的音乐思想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提出用三分损益定音法精确数值表
在国外罗伯特·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与多米尼克·阿尔真托的声乐套曲《选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日记》是两部被演出比较频繁的作品。阿尔真托在《选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日记》中模仿了舒曼的《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结构形式与戏剧概念,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描述一个女人的生活,并且套曲的最后一首歌曲都重现先了早期的主题。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这两部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多米尼克·阿尔真托称他的套
本文分析《侵权责任法》第12条按份责任与第37条第2款补充责任之间的关系,以道路管理瑕疵与妨碍通行行为结合造成同一损害后果案件中道路管理人的责任形态为分析视角,共四章。第一章介绍公共道路妨碍通行物致人损害案件中责任形态的选择困境。首先,以案例表明审判实务中判决结果的差异。其次,分析道路管理人可能承担的责任形态。相关特别法规就责任形态问题未做具体说明,连带责任没有适用的基础,文义解释同时符合按份责任
滨海景观道路及沿线空间是城市重要的休闲游憩廊道,同时承载着重要的城市交通,也是展现城市景观风貌的窗口。滨海景观道路建设的初衷一般是展现城市风貌的交通主干道,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前往滨海景观道路沿线空间进行漫步、骑行、游泳等游憩活动,其景观游憩功能日益重要。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滨海景观道路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交通压力,与市民以慢行交通为主要方式的游憩行为产生矛盾,因此,在协调游憩与交通之间
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显著,其中微视频因受众面广、使用便捷、时间短等优势获得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及关注。目前微视频在英语、物理、数学、语文等课程教学中均有应用,并体现出其良好的适用性,但微视频在试卷讲评课中的应用并不广泛。试卷讲评课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目前传统的试卷讲评课普遍呈低效状态,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低,教师进行讲评时难以做到“分层教学”、“一题多变”。而微视频优势独特,
我国业已诞生、推进与完善数十年之久的村民自治制度,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政治-社会实践,其核心要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庄稼人自己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要件。对村民自治制度的深入探索与严肃研讨,离不开对该领域学术史的回溯。村民自治研究要从“庄稼人自己做主”的实践中获得“原材料”,而村民自治实践也需要从前辈学人的理论研究中汲取“养分”,这便是村民自治中“内在理路”与“外在实践”相得益彰的互动
口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不同语言群体的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为人类的发展与繁荣做出巨大的贡献。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种大型会议,商贸的来往和外交活动都需要越来越多的口译员的参与。交替口译在许多场合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演讲、授课、新闻发布会等,因此交替传译一直是口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为一份实践报告,笔者结合亲身体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并结
《民法总则》第142条是我国立法上首次规定了意思表示的解释规则,并将意思表示的解释规则区分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解释”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解释”。虽然区分了两种情形,但对于解释规则的规定仍较为抽象,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进行解释作业值得探讨。另外,《民法总则》未对补充解释作出规定,是否允许裁判者进行补充解释及如何进行补充解释便存在疑问。本文首先通过案例观察总结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接着结合民法理论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