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灾难美学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andh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灾难事件因其突发性、破坏性和冲击性而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灾难报道也一直被认为是新闻报道的“富矿”。而随着如今灾难性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关于灾难的新闻报道也呈现井喷之势,媒体与民众、媒体自身、媒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也愈发紧密,然而在种类繁多的灾难新闻报道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笔者选择以“灾难美学”为主要研究视角,对新闻报道中灾难美学这类问题进行系统归纳与探讨,进而为媒体更好地进行灾难新闻报道提供有效地指导。本文选取部分国内媒体对重大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四种方法,通过运用新闻学、美学、道德哲学等相关理论,对选取案例所包含的具体问题进行分层探讨、归纳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主要针对“灾难美学”的缘起由来以及新闻报道中灾难美学的具体内涵和表征进行学理层面的探讨;第二章则分别从事实层、审美层、道德层三个层面,对具有争议性的灾难新闻案例进行问题分析。首先,在事实层面,新闻媒体进行灾难报道时出现了美化、淡化灾难的倾向,刻意过滤掉相关信息,产生了遮蔽灾难真貌、正面宣传失当以及新闻的过度故事化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使报道呈现出“伪真”的面貌。其次,在审美层面,煽情新闻频出,过分渲染悲情,对灾难事件的景观欣赏、娱乐化表达以及仪式符号空间下的情感异化等问题导致部分新闻的“伪美”现象严重。再次,道德层面则出现了对报道对象和接收主体的心理伤害、对英雄人物过度牺牲的不当宣扬以及对受难者选择性呈现等问题,使得部分灾难新闻呈现“伪善”的特点。第三章则基于第二章所阐述的问题从新闻学、美学、道德伦理等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原因思索与归纳,试图从表层的问题呈现中挖掘背后的具体原因,反思新闻报道中出现灾难美学现象的深层因素,从而针对性地寻找解决策略;第四章则在第二章、第三章的基础上,指出进行灾难新闻报道的应然性举措,并且针对前文所提到的问题和形成原因,提出建设性建议,期望能够在理论层面上为灾难新闻报道的实践提供些许指导。由于灾难新闻报道所针对的主要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以及与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等悲剧后果有一定关联,而且具有引发反思、关怀社会等内涵,所以灾难新闻报道无论在新闻价值还是社会价值角度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媒体生产灾难新闻时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以往关于灾难新闻报道的问题研究也给予了本研究一定的启发,因此本论文则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通过“灾难美学”这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对灾难新闻报道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一次系统研究,以期为今后的灾难新闻生产提供理论的指导和规范的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将截屏传播与社会交往有机地结合起来,借用媒介进化理论、权力规训理论等分析工具,通过对15位对象的深度访谈,结合历时半年的参与式观察,综合整理近年来截屏传播引起显著关注的网络社会运动,旨在探讨截屏传播对于社会交往的补偿功能、失范现象以及行为规范,以期营造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本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在线社交为背景,呈现社会交往中截屏传播兴起的多重因素,提出了技术基础、认知沿袭以及社交诉求
学位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信息化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依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选取2019年通过审核并投入使用的五个版本的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联合出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为研究对象,以教材中的第一个模块“数据与信息”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并通过定量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儿童相关政策文件的颁布与共建共治共享新社会治理格局的提出,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加入到儿童服务当中来,且多以服务项目形式开展。由于不同承办主体在资质、能力、经验等方面各有不同,当前儿童服务项目的质量参差不齐。故此,提高项目的服务水平,优化服务策略,对儿童服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资产建设与儿童服务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儿童服务的开展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成长发展,对其产生延续性正向影响,这同
学位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规定校内校外双管齐下进行综合治理,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减”政策的提出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广泛参与。我国早在1952年颁布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首次在正式文件中对家校合作事宜作出专门
学位
“双减”政策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始终坚持教育的基本原则,并非单纯囿于表面地减少过重作业负担及校外培训负担,而是旨在构筑以育人为中心的纯净教育新生态。这样的教育背景对现下的学校教育,尤其是肩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使命的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双减”政策的出台与系列政策的相继推行,不仅是新时代构建现代化教育制度的重大措施,更为推动现有的教育体制改革赋予了政策的支撑和价值
学位
通过环境监测,能够有效反映环境污染程度,同时为后续的环境问题治理提供支撑。地下水监测与土壤监测均是环境监测的重点,当前我国已经积累了较多成熟的技术及经验,能够有效确保监测作业的准确性,但还有一些尖锐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首先分析地下水监测和土壤监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改进策略,主要包括科学确定环境监测要素、确保现场采样质量、强化人才队伍管理。
期刊
音乐剧是“全人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这是一门集歌唱、对话、表演、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的舞台艺术。通过对台词、音乐、肢体语言等的紧密结合,来表现出音乐剧作品的情节与情感。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单纯的“歌唱”、“弹奏”、“舞蹈”等技能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多才多艺的要求,而音乐剧则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歌唱和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多轮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提出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教育理念。合唱作为现阶段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高学生音乐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是振奋精神、温润心灵的有效途径,是弘扬“三大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是发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的时代号角。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艺术课
学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功能的革新,如今的社交媒体已经渗入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状态与生活方式,媒介的变迁对人类生活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享受社交媒体便利性的同时,也在被一种倦怠情绪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并由此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交媒体带来的过量信息、过度社交与用户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不断交织,由此产生的压力与负面情
学位
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自1709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问世以来,在音乐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双减教育政策的出台,音乐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钢琴在普通中学逐渐得到了广泛推广,目前,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钢琴作为重要的乐器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音乐教师能够具备良好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这对于音乐课中歌唱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换句话说,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