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烧伤患者血清精氨酸含量的测定和意义目的:利用高效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法动态监测烧伤患者血清中精氨酸含量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10例烧伤患者血清和10例正常人血清样本。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检测血清中精氨酸含量,石英毛细管(70cm×75μm,有效长度58cm),分离电压15kv,检测波长254nm,高压进样15s,电泳缓冲溶液比例20mmol/L pH9.33四硼酸钠:166mmol/LSDS:乙腈=10:10:3。结果:检测烧伤患者住院后血清中精氨酸含量变化,发现患者血清中精氨酸含量在14天达到高峰,随后迅速降低的趋势,但各时间点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患者住院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血清精氨酸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1天、第28天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法对烧伤患者血清精氨酸含量进行检测,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通过对患者住院期间血清中精氨酸含量进行连续性检测,发现其呈现逐渐上升而后迅速下降的规律性变化,并在伤后14天达峰值,此结果可为临床应用精氨酸和研究精氨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第二部分精氨酸强化的营养治疗对创伤、烧伤及大手术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精氨酸强化的营养治疗对创伤、烧伤、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HKD、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Controlled Trials(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按照纳入标准对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利用Jadad评分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包括1704名患者,其中含16个高质量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精氨酸强化组的住院时间[WMD=-1.66;95%CI(-3.20,-0.12);P=0.04;I2=73%]、血清转铁蛋白水平[WMD=17.74;95%CI(9.41,26.07);P<0.0001;I2=0%]、血清氨基酸水平[WMD=18.35;95%CI(12.77,23.93); P<0.00001; I2=0%]、CD4(%)[WMD=4.13;95%CI(2.55,5.72);P<0.00001;I2=0%]、肠内给予精氨酸强化组CD3(%)[WMD=13.55;95%CI(11.10,16.00);P<0.00001;I2=0%]、肠外给予精氨酸强化组CD3(%)[WMD=5.98;95%CI(4.05,7.91);P<0.00001;I2=0%]、肠内给予精氨酸强化组IgA水平[WMD=0.09;95%CI(0.01,0.17);P=0.03;I2=0%]、肠外给予精氨酸强化组IgA水平[WMD=0.27;95%CI(0.08,0.45);P=0.005;I2=0%]、NK(%)[WMD=4.52;95%CI(3.24,5.79);P<0.00001;I2=25%]、PGE2水平[WMD=-53.76;95%CI(-75.52,-31.99);P<0.00001;I2=55%]、有长期营养消耗性疾病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水平[WMD=-1.99;95%CI(-2.38,-1.59);P<0.00001;I2=0%]均优于常规营养支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精氨酸强化组的死亡率[OR=1.68;95%CI(1.02,2.78);P=0.04;I2=0%]高于常规营养支持组,血清白蛋白水平[WMD=-0.13;95%CI(-0.19,-0.07);P<0.0001;I2=27%]低于常规营养支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长期营养消耗性疾病患者应用精氨酸强化营养治疗,其感染性并发症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73;95%CI(1.03,2.89);P=0.04;I2=0%]。两组IgM水平[WMD=0.11;95%CI(-0.01,0.22);P=0.07;I2=44%]、无长期营养消耗性疾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WMD=-0.03;95%CI(-0.06,0.01);P=0.11;I2=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氨酸强化的营养治疗可以部分改善中度、重度患者的炎症状态和免疫水平,而对于病情极重度的患者有增加死亡率的风险,所以不应使用精氨酸。应用精氨酸强化的营养治疗可以增加患者血清中的转铁蛋白和氨基酸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第三部分精氨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目的:探讨精氨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ascular Endothelium,HUVEC)接种于6孔板,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精氨酸(0.2、0.6、1.0、1.4mmol/L)10μl,对照组不加试剂。培养30min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1μl100ng/ml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继续培养6小时。收集培养液,1000rpm,离心5min,弃去沉淀,按试剂盒操作说明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利用方差分析比较组间的差异。结果:随着精氨酸浓度的升高,HUVEC细胞SOD表达量逐渐增加,在精氨酸浓度为1.0mmol/L时,SOD的表达量达到峰值,随后表达下降。当精氨酸浓度为0.6、1.0、1.4mmol/L时,SOD的表达量均高于LPS组,但各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精氨酸浓度的升高,HUVEC细胞GSH-PX表达量逐渐增加,各组的表达量均超过LPS组,但各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随着精氨酸浓度的升高,MDA呈现先逐渐降低而后升高的趋势,当精氨酸浓度为1.0mmol/L时,MDA的表达量最低。但实验组MDA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LPS组,通过方差分析比较组间的差异,发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浓度的范围内精氨酸可能具有增强细胞的抗氧化应激能力,但是也有增加脂质过氧化反应的风险。提示临床补充精氨酸的剂量宜小,速度宜慢,时间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