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芒草植物-土壤-微生物碳氮过程对氮磷添加的协同响应机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fa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增加的氮(N)沉降已对人类社会、经济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畜牧业安全功能的草地生态系统也受到N沉降的威胁。然而,将草地各要素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作为一个系统,开展评估和应对N沉降引起生态效应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典型牧草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添加NH4NO3和KH2PO4,开展土槽控制实验,从分析系统内植物特性与土壤特性,到探究生物体的内稳性,再到明确调节功能代谢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并深入分析植物-土壤间N素分配的动态特征、及土壤微生物群落限制性元素的动态变化,全面开展对长芒草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的研究。明确N沉降背景下,长芒草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的响应现状,以及营养级间物质循环状况与驱动机制;全面分析磷(P)添加与N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协同作用效果,为维持牧草生态系统稳定与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N、P添加影响长芒草旺盛期植物矿质元素、光合作用产物、及土壤化学性质。单独的N添加对长芒草矿质元素含量影响较小,仅对长芒草地上部分全氮、地下部分有机碳和全氮产生显著影响。然而,高N、P混合(N2P2处理)添加,整体上促进了长芒草矿质元素含量显著增加,特别是地下部分,升高了10.26%-53.49%。单独的低N(N1,2.5g m-2 a-1)添加,使长芒草地上部分光合作用产物(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含量降低了52.02%-56.36%。然而,N、P添加量的不同,导致长芒草地上、地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差异显著。单独的N添加仅对土壤基本化学指标中的土壤硝态氮产生显著影响。而N、P添加对各土壤基本化学指标均产生显著影响,但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此外,单独的N添加对土壤总球囊霉素无显著影响,却提高了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同时对土壤有机碳组分(Cf2、Cf3和Cf4)和有机碳稳定性产生影响。适当的N、P混合(N1P1处理)添加,使总球囊霉素含量提高了55.17%,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提高了81.30%;然而,过高N、P添加(N2P2处理)使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降低了11.67%,使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指数降低了27.89%。(2)N、P添加显著影响长芒草系统的化学计量特征,未改变系统内生物体的内稳性。单独的N添加未对土壤C:N比、N:P比以及土壤微生物量化学计量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对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化学计量的影响不同。整体上,N、P添加对土壤化学计量、植物化学计量、微生物量化学计量产生显著影响,但它们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因此,由于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变化趋势的不对等,造成了微生物限制性元素的转变。其中,单独的N添加缓解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N限制,转为P限制;低N(N1,2.5g N m-2 a-1)水平上,P添加量不同导致限制性元素的差异;而高N(N2,5g N m-2 a-1)水平上,P添加未起到缓解P限制的作用。通过量化目前生物体与土壤环境化学计量之间的关系,表明N、P添加下,长芒草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内生物体(土壤微生物、植物)保持内稳态。(3)N、P添加下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对微生物代谢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单独的N添加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了真菌群落结构(N0P0与N2P0处理无显著变化),其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弱于N、P添加。N、P配合添加不仅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丰富度指数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对群落结构也产生影响。此外,土壤细菌群落受到土壤养分和植物矿质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的影响,其受影响程度大于真菌群落,且对土壤酶特性的调控作用也高于土壤真菌。其中,细菌群落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护微菌门(Tectomicrobia),以及真菌属拟棘壳孢属(Pyrenochaetopsis)和unclassified_c_Leotiomycetes受到土壤和植物特性的影响,同时调节土壤酶特性,驱动系统内元素循环。(4)植物-土壤系统内N素分配比例受到组分和N添加量的影响。单独的N添加促进了长芒草生物量增加。但随长芒草生长,N添加对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小,促进作用从53.06%、76.36%降低到16.61%、58.45%。同样,单独的N添加促进作用弱于N、P混合添加,N、P混合(N2P2处理)添加使旺盛期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加了135.79%和113.51%。单独的N添加对长芒草矿质元素含量影响程度也低于N、P混合添加;N、P混合添加促使长芒草矿质元素含量显著升高。此外,长芒草矿质元素含量还受到植物生长阶段的影响。随长芒草生长,植物地上部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下降趋势。整体上,添加的N素在系统内的分配比例受到组分和N添加量的影响,即长芒草地上部分高于植物地下部分高于土壤,N添加水平决定了各组分的积累量,P添加不能促进植物15N的积累量。随长芒草生长,各组分的15N积累量未发生显著变化。(5)N、P添加及长芒草生长阶段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限制性元素。土壤微生物群落限制性元素受到N、P添加的影响,然而,N、P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限制性元素的影响小于长芒草生长阶段的影响。随长芒草生长,土壤微生物群落的C和N限制逐渐加强,N限制在30d最强;从65d开始,C和N的限制作用明显缓解。为了缓解N或P元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限制,土壤微生物群落通过调控土壤酶特性,平衡土壤速效养分供应与自身需求之间关系。随长芒草生长,调控作用呈现由强变弱再加强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贫瘠,长芒草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特性对单独N添加的响应弱于N、P混合添加。N、P混合添加促进了长芒草生物量提高,为畜牧业提供物质基础,提高了矿质元素含量,保证牧草质量。此外,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特性对N、P添加的响应幅度及趋势的不同步,影响了各要素原本的平衡关系,驱动系统内元素循环,目前未改变生物体的内稳性。因此,在全球N沉降的背景下,明确长芒草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对适当的P添加的积极响应现状及机制,有助于黄土高原长芒草的牧草安全和牧草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具有传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是汽车动力转向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汽车转向行业的技术进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已逐步应用于中小型乘用车领域,并大大改善了车辆的转向性能,但在需要较大助力转矩的中重型客货商用车领域,仍然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还尚未普及应用。本文着眼于商用车大助力转矩的需求及商用车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与之匹配的能应用于中重型商用大车的行星齿轮式纯电动助力转向器。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近年来,随着各项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植被覆盖度明显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植被与水土资源的矛盾也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产生潜在影响。在植被恢复和全球变化背景下,深入解析该区典型森林群落和主要建群种的水分利用特点及其对干旱的适应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两典型森林群落(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和刺槐人工林)和主要树种(辽东栎、侧柏、山杏
地表蒸散(亦称“蒸散发”、“蒸腾蒸发”,或笼统地称为“蒸发”,简称E)是连接水量平衡和能量平衡的纽带,也是把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相关联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陆气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蒸散的准确估算成为一个难点。广义蒸散互补关系因其严格的物理边界条件和仅需要常规气象数据,不需要复杂下垫面信息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过去几十年来,黄土高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其它水保工程,水文过程变化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作为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形式,是我国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其中,工程堆积体是侵蚀最严重的地貌单元之一。然而,已有对堆积体土壤侵蚀的研究不仅简化了所含砾石特征,未能完整反映砾石在侵蚀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还忽略了坡面微地形、结构体等对堆积体土壤流失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本论文以陕西关中地区重壤质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野外定位观测、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研究砾石、雨强、结构
土壤碳氮水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生源要素之一,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作为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限制性土壤资源,土壤碳氮水的可利用性是该区生态建设成效的关键。因此,理解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水变化动态、耦合关系及恢复力是明确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针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建设需求及生态学前沿问题,以退耕后恢复生态系统(人工乔木、人工灌木、撂荒草地)为
基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针对黄土高原及广大无砂石料地区工程建设面临的砂石料开采环境成本高、弃土弃渣难以利用且传统土壤固化材料固土性能亟待提升的问题,为了充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同时减少因开山取石、挖河淘沙等对环境的危害,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土壤固化剂N-MBER。通过室内力学试验与野外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观测手段,明晰了纳米土
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气候变化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该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较低的生物多样性。为改变这一局面,我国进行了诸多以增加植被覆盖为目标的生态措施。其中,因地制宜增加经济林果的种植面积是增加人民收入、发展可持续农业重要举措。苹果作为该地区重要的特色经济林果,目前的适宜性研究往往局限于县市,立足大尺度模拟的尝试相对较少,尤其是未来的分布
全球变暖和大气氮沉降对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生物圈产生的巨大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现象并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北方温带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具有对气候变化敏感、碳收支年际波动大等特点,在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草地生产力和碳氮磷等元素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并对生态系统碳循环有重要影响。以前关于全球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氮磷特征影响的研究大都是基于单个站点,
以气候系统变暖和降水格局(降水量、降水间隔、降水季节分布和降水年际变异)变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事实。其中,降水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的影响一直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人工林作为黄土高原主要植被类型,在调节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林下植被是刺槐人工林的重要组分,具有涵养水源、保持
土壤侵蚀-沉积是陆地表面分布最广的土地退化形式之一,对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深远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750亿吨农田土壤在侵蚀作用驱动下发生了空间重新分布,其中约70%–90%的土壤沉积在了地势低洼的地带。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驱动力,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健康和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土壤作为微生物的栖息地,其环境条件在侵蚀-沉积过程中的变化可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