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枯中高极性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与药理活性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630767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为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inn)植物,被广泛种植于我国西南部和东南部。油茶枯是油茶籽榨取茶油后的副产物,产量巨大,却往往被人们丢弃或作肥料,未能有效的加以综合利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为更好的利用我国丰富的油茶枯资源、充分发挥油茶的宝贵价值,本文以油茶枯为研究对象,主要对油茶枯中小分子化合物及多糖类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以及药理活性研究。对油茶枯提取物各萃取部位进行NF-κB调控活性筛选,利用活性引导法对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活性研究。从正丁醇部位中富集得到油茶粗皂苷成分,利用开放柱层析、制备液相等手段分离解析出9个化合物,包括2个黄酮类化合物:麦黄酮(1)、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2);2个新木脂素类化合物:Nitidanin(3),(7’E),(7R,8S)-3’,5’-dimethoxy-3-7-epoxy-8-oxyneolignan-4’,9,9’-triol(4);5个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山茶皂苷元B(5),山茶皂苷元E(6),齐墩果酸(7),16α,22β,23α,28-四羟基齐墩果-12-烯-3-酮(8),4α-甲基-21β,22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3-酮(9),其中化合物1,3,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化合物8,9为新化合物。对油茶粗皂苷进行抗肿瘤活性测定,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油茶皂苷通过将癌细胞阻滞在S期来抑制癌细胞增殖,通过提高细胞内ROS、Ca2+浓度,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从而诱导细胞凋亡,表现出潜在的抗肿瘤活性。通过LPS刺激巨噬细胞建立炎症模型,对化合物5-9进行体外抗炎活性测定,其中化合物6抗炎活性最佳。从水部位中分离得到均一酸性多糖OTAPS-1,其分子量为4.08×10~4Da,由八种单糖组成。采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药理实验模型研究其免疫调节活性及分子机制,实验结果表明OTAPS-1不但可以增强细胞吞噬摄取能力,还可以诱导细胞内NO的释放、ROS的产生,剂量依赖性促进其TNF-α、IL-6和IL-1β免疫相关因子的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是OTAPS-1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的TLR-2、TLR-4和CR-3受体相互作用,激活细胞内MAPK、NF-κB、Akt信号通路,促进i NOS、TNF-α和IL-6因子的基因表达和翻译,表现出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本论文通过对油茶枯95%乙醇提物正丁醇部位中化学成分及水提物中多糖类成分的分离、结构鉴定与药理活性研究,为油茶枯的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正文主要分为八个部分:绪言、第一章“‘未过门夫死回与财钱一半’案例”、第二章“‘禁回回抹杀羊做速纳’案例”、第三章“‘乱言平民作歹’和‘番禺县官保放窃贼’案”、第四章“《元典章》中两则有关回回官员的案例”。正文之后是附录“元‘回回哈的司’再探”、小结和参考文献。绪言。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在其疆域内,生活着蒙古人、汉人、回回人等诸多民族,
翼型(Airfoil)是空气动力学中的经典结构,其特有的绕流形态能显著降低流动损失,因而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于换热领域。本课题着力于将翼型结构应用于不同场景的换热器通道设计,通过综合的换热-压降性能评估和局部换热机制分析,深入探讨了翼型结构在换热器通道中对强化换热和流动损失的影响机制,考察了翼型结构的几何设计参数以及排布方式对其综合性能的影响。课题首先研究了一种应用于翅片管式换热器强化换热的翼型结构
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今最广泛使用的化学电源,其具有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环境友好,安全性能高等优点。但是由于发展的需求,使得锂离子电池需要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其中负极材料对其性能的影响较大,现在主流的商业化石墨负极材料主要为石墨,但其372 m Ah g-1的质量比容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了,但由于石墨的价格优惠,循环性能好,仍为负极材料的首选,因此我们要寻求改性方法,使其
p53失活是肺癌治疗无效和耐药性产生的常见诱因,使得基于重构p53抗癌功能作为肺癌治疗策略成为可能。但研究发现基于重构p53抗癌功能的治疗策略在细胞水平研究非常有效,但在人体或动物水平收效甚微,原因是p53抗癌功能不能有效的被激活。p53抗癌功能与其磷酸化位点有关,之前研究结果表明S15位点的磷酸化在p53抗癌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研究发现S392位点的磷酸化与重构p53抗癌功能密切相关。这两个
近几年,随着各个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配位化学发展迅速,逐渐向功能配位化合物方向发展。过渡金属和三氮唑配体的自组装晶体工程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化学工作者的关注。在此背景影响下,许多依靠共价键,氢键,π-π堆积及其它作用力形成的配合物也相继被报道。自从出现了在溶剂热条件下第一例原位反应的报道,作为配合物合成方法之一的溶剂热法受到许多科学家的追捧。这种合成方法被相继用于新型配位化合物的合成、新有机反应的发
喹啉(Quinoline)也叫做氮杂萘,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含氮杂环,其衍生物具有抗疟疾、抗菌、消炎、抗HIV、抗结核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在药物化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药理活性研究,一直受到有机合成化学和药物化学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主要研究了4-氨基喹啉-3-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综述了喹啉化合物特别是4位取代喹啉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本文以独特的蒽腙类抗肿瘤药物-比生群作为结构基础,将蒽腙侧链的药效团改为吡嗪,合成出了两种新型吡嗪蒽腙类衍生物;并以其为配体合成了7种新的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核磁共振、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对配体及其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在细胞水平上,运用MTT法对合成出的9种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在分子水平上,通过荧光光谱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对化合物与DNA、拓扑异构
金属配位催化导向的水热或溶剂热原位配体反应,作为配位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已被广泛关注。这类反应常用于发现新的有机反应类型,阐明反应机理,以及合成那些用传统方法无法直接获得的新型化合物,是配位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的新桥梁。化学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是理解化学键的形成和反应的进行方式,X-射线晶体学和电喷雾质谱(ESI-MS)技术的结合为研究复杂体系的过程及机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发现新的
3d过渡金属配合物因其丰富有趣的结构及其在磁性、催化、发光和气体吸附与分离等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备受科研工作者们的青睐。配合物新奇有趣的功能源于其结构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因此配合物结构的构筑合成与调控仍是配位化合物工作者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与追求目标。理解配合物的组装过程和生长机制是实现控制合成的基础,而低维配合物体系形成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更好更深入地理解复杂的高核、高维配合物的构筑以及组装机理。但化
两亲性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微相分离能够自组装形成胶束、囊泡等有序结构,是高分子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结构在药物载体、组织工程、纳米器件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不同于线性共聚物,接枝共聚物具有独特的拓扑结构,易于通过调节主侧链的长度/组成、接枝密度等性质调控其自组装行为,相关研究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我们课题组报道了一种新型可注射超分子水凝胶,它是由两亲性接枝共聚物PPGg-PEG与环糊精组装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