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国神道”的汉魂和化——从《古事记》的“清明观”看奈良时代日本语言文化的两重性——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事记》约完成于公元712年,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典籍,全书用"汉和混淆文"写成,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学性,也被视为日本文学创作的起点.《古事记》中"清明"一词的伦理、宗教、哲学、文化内涵研究始于江户时代,且持续至今.该稿以现有研究为基础,从"清明"及其相关词汇的汉文出典考证入手,运用中日语言比较的方法,从汉字文化圈文化交流和融合互动的角度,论述了《古事记》"清明观"所表现出来的"汉魂·和化"文化内涵即奈良时代日本语言文化的两重性.首先,通过《隋书》中的一段珍贵史料,一方面明确并强调了七世纪前后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亲和力,另一方面从语言文字角度,从对万叶假名的分析,对史料中记载的"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辈雞弥"做出了大胆推论:倭王名"天照日子",号"大王(或大君)".其次,从对江户时代林罗山神道观点的分析和《古事记》"清明"文本的古神话性描述两方面,说明"清明"这一观念具有传承性.在此前提下,从对本居宣长的"以清明心为精神本质的皇国神道观点"存在局限性的批判分析入手,揭示出《古事记》中的"清明"以及林罗山、本居宣长等学者强调的"清明"、"神道"在内涵上与唐代以前(含唐代早期文献)的释、道、儒汉文典籍中的"清明"、"神道"基本相似.这一相似乃是数百年间中日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传播、吸收、认同、本上化"规律的自然结果.接下来,考证发现唐代以前(含唐代早期文献)的汉文典籍中"大德"与"真人"存在必然联系,直接而有力地证明了"大德"训读为"麻卑兜吉寐"即"真人君(或真人王)"的结论,进而考证发现唐代以前(含唐代早期文献)的释、道、儒汉文典籍中"清明"、"神道"、"大德"、"真人"四个词汇属于一个哲学范畴,内在联系紧密,相互关联,互为说明,可谓四位一体.再次,从汉字文化圈文化交流和融合互动的角度,强调了七世纪前后中国社会崇信道教,崇尚"清明"的时代风尚对《古事记》"清明观"形成的影响.全文结论是:《古事记》中"清明"的语源、内涵、语义观念基本来源于汉文:另一方面,万叶假名的表记与日语发音则是日语表现的个性所在,这就是"汉魂·和化",即奈良时代日本语言文化的两重性.
其他文献
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有三大关键技术:机车、道岔、PC梁。这种城市轨道交通,具有投资省、占地少、噪音低、客运能力大等优点。PC梁是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梁体采用钢绞线、YM型锚
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被看作是美国现代文学之父以及美国幽默文学的开拓者.他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同时还植根于美国民间文学传统,并吸取美国口头文学的
期刊
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对译文的评估有利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翻译理论的发展。在翻译界,由于至今没有建立一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和没有一个公认的客观标准,译
继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CITME)与ITMA亚洲展览会(ITMA ASIA)联合而成的“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ITMA ASIA+CITME)”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在上海成功举
期刊
2013年9月,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推出的第565号拍品苏轼《功甫帖》立轴,被来自中国上海的收藏家刘益谦以822.9万美元(约合5037万元人民币)竞得。12月,上海博物馆钟银兰、单国
期刊
中铁十局建筑公司日前中标南苏丹共和国“纳达普-朱巴-伦拜克道路升级工程”。该工程全长约929.91公里,工期为12个月,工程总造价折合人民币约为8.25亿元。
混凝土碳化现象在混凝土结构尤其在桥梁、码头、水利工程中早就普遍存在,混凝土碳化使建筑物严重受损的例子也很多,在20世纪末就引起世界各国混凝土专家们的重视,并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