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生活在一个言语的世界中,每时每刻都要做出不同的言语行为。然而因为文化及社会背景的差异,在交际中经常会产生误解、发生冲突,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此多年来,言语行为一直是国内外语用学家以及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综述言语行为的研究现状,我们发现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研究语料,如会话完成测试,多项选择问卷和应答分类问卷。本文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研究,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收集语料,即从跨文化经典小说《喜福会》中收集自然对话语料,且给出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的语境。作者从《喜福会》中精选了许多经典的对话,以跨文化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结合礼貌及面子因素,采用个案分析的定性分析方法对其中的言语行为进行跨文化分析。本文着重探讨言语行为中的四种程式化的言语行为,拒绝,称呼,恭维,和请求。首先根据奥斯汀及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对每一种言语行为进行基本的分析概述,然后给出每一种言语行为所发出的具体的语篇语境和情境语境,力求实现语料的真实自然,继而运用霍尔的低语境和高语境交际理论及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纬度理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权利距离,长短期导向)对每一种言语行为进行定性分析,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为何倾向于使用此种言语行为来实现他们的交际目的,为什么采用此种交际策略,又为什么做出此种应对。本文旨在分析中美间言语行为使用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厚的文化背景。通过此种差异的分析,小说中的重要的人物语言特点,即母亲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特点,女儿所代表的美国文化的语言特点都得以很好地展示。总之,语言是一面镜子,可以很好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正确地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和误解,减少冲突,最终增强彼此间的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