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氮诱导绿藻产油调控机制的探讨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p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藻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材料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但是微藻生物柴油实现产业化生产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氮元素缺乏是诱导微藻油脂积累的胁迫因子之一。本文以小球藻为材料,研究缺氮条件下微藻油脂的积累及光合活性的响应,探讨油脂的积累和光合活性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以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为材料研究缺氮诱导微藻油脂积累的能量来源及钙信号的调控机制。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缺氮诱导小球藻Chlorella sp.C2积累油脂,同时光合系统受到损伤,叶绿素含量、最大叶绿素荧光(Fv/Fm)、稳态光合放氧和呼吸耗氧速率降低。  2、进一步地发现,四株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 C1,Chlorella sp.C2,Chlorellasorokiniana C3,Chlorella sorokiniana C7缺氮诱导产油过程中,油脂含量与最大叶绿素荧光(Fv/Fm)呈显著性负相关。从而建立了一种快速无损伤地确定微藻收获时间的方法:对于一株产油微藻缺氮培养,在实验室条件下建立油脂含量与Fv/Fm之间相关性方程,获得油脂达到饱和时的Fv/Fm范围。同一株微藻在大规模培养条件下,缺氮诱导后每天测定Fv/Fm,当达到既定的Fv/Fm范围时即为微藻的收获时间。  3、尽管油脂的合成是储能过程,但是合成的过程仍然需要ATP提供动力。我们以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 C3及模式绿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野生型137AH和突变株pgrl1为材料,研究缺氮条件下油脂合成的ATP来源。结果表明围绕着PSI的环式电子传递速率上升,位于类囊体膜上的ATP酶活性增强。而且,与莱茵衣藻野生型相比,突变株的油脂合成受到抑制。同时野生型的环式电子传递速率升高,而突变株却降低。因此我们得出环式电子传递为油脂的合成提供ATP。  4、进一步研究Ca2+是否在上述过程中起调控机制。结果表明缺氮条件下,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产生该信号。钙离子结合蛋白钙调素(calmodulin,CaM)活性增强,位于叶绿体上的钙信号感应蛋白(Ca2+ sensor,CAS)蛋白表达量升高。而且,CAS调控PGRL1介导的环式电子传递,这一过程依赖钙离子的参与。因此,我们得出胞内钙离子通过CaM和CAS转导钙信号进入叶绿体,增强PGRL1介导环式电子传递,产生跨膜质子梯度驱动ATP酶合成ATP,为油脂合成提供动力。因此,Ca+介导的光合作用环式磷酸化为缺氮诱导的微藻油脂生物合成过程提供能量。
其他文献
该文对热钨极温度分布的研究分为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在实验方面,首先介绍作为测温元件的热电偶测量原理,然后用Pt-30Rh/Pt-6Rh热电偶测量了各种形状结构(直线型、"V"型、星
目前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依然遵循摩尔定律,集成度不断提高,但是传统的存储器如Flash存储器的在22nm以下发展遇到很大挑战,等比例缩小的空间越来越小。新型存储器的发展得到广泛关
该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电话机的发展趋势和IC卡技术,对IC卡电话和磁卡电话用户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民话机系统的可行性,并对其软件和硬件的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
该文根据功率SITH的大电流、高电压特性,从功率器件对封装条件的特殊要求出发,全面讨论了1500V~2000V/100A电力SITH的封装问题.详细论述了正、反面电极的制备方法,深入研究了
利用脉冲激光淀积工艺,成功制备出具有一定保持力的铁电存储二极管,实现了铁电存储器件的非易失性存储和非破坏读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特性,详细研究
GaN材料具有禁带宽度大、击穿电场高等优势,基于AlGaN/GaN异质结材料制作的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在高频大功率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当前,可靠性问题是制约GaN器件大规
该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理论分析、计算、比较了太阳光、月光、星光等环境背景的噪声功率,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正确性.推算出不同环境背景条件下系统的最大探测深度;(2)分析
这里介绍的路桥管理系统分三部分:服务器部分、管理机部分和收费机部分.服务器是建立在Windows NT上的MS SQL Server,主要用来保存收费记录,并可实现各车道及全站的实时监
SnRK2s在植物响应各种生物或非生物胁迫时发挥着重要功能。SAPK1和SAPK2是水稻中SnRK2Ⅱ家族成员。迄今为止,SAPK1和SAPK2的功能研究尚未见任何报道。在本研究中,利用CRISPR/Ca
五十多年来,集成电路的器件尺寸和工艺节点的持续下降一直推动着微电子行业的发展。但是,当工艺节点下降到14纳米以下时,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工艺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