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钢板-高性能混凝土组合墙轴压性能研究与分析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gree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久以前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建筑业就将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墙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结构体系。这种组合墙的机理是用两块外包钢板夹着核心混凝土。这种结构体系理想地将两种建筑材料结合在了一起,尽管钢材和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相差甚远。嵌入在内部的剪力连接件将两块钢板同时被联系在一起,使得混凝土和钢材的组合性能得以发挥。现有研究的对象是采用规则和异性的钢板,不同形状简单和复杂的剪力连接件和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的组合墙。现有研究的关键进展证实了该结构体系减少了钢板的主要局部屈曲,防止由于截面连接件而导致的混凝土和钢材的过早分离,更高的约束能力以及由于高强混凝土的使用提高了结构的承载力。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路桥梁工程几十年的成功应用。相比于普通混凝土,这种新型混凝土具有更高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许多研究者已经开发出不同类型的高强混凝土,根据其材料组成可称为超高性能混凝土。可是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双钢板组合墙的研究数据十分有限。因此,考虑到建筑行业对双钢板组合墙更高的强度要求,发展该新型双钢板组合墙是很有必要的。
  除了传统的大头栓钉,新型J型钩连接件也有一定的研究规模。在组合结构中应用J型钩连接件能加快制造速度并是结构轻量化。这种新型连接件已经成功应用在北极地区作为近海结构的双钢板-混凝土防冰墙。而且在面对地震、爆炸、冲击等荷载时,J型钩连接件也展现出了它的可靠性。因此,采用J型钩和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墙的研究工作还很缺乏,有着很高的研究意义。
  本文针对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SMNR)的安全壳厂房及高层建筑核心墙的应用,研究了双钢板组合墙(DSCW)。为了减少核心混凝土芯层厚度,并保证双钢板组合墙具有较高的强度,本文重点研究了新型J型钩-双钢板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墙和传统大头栓钉-双钢板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墙的高效应用。同时,本文以这两种连接件取代复杂的钢-钢界面连接件的方式,提高双钢板组合墙的施工效率及耐久性。
  本文开展了18个抗侧力构件的轴压试验,其中分别采用了新型9个J型钩-双钢板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墙和9个大头栓钉-双钢板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墙。针对试验中双钢板组合墙的几种结构破坏模式、轴向压缩行为和钢板的屈曲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试验数据,本文进行了多种参数分析,研究了钢板厚度、连接件纵横间距和混凝土抗压强度对混凝土极限抗压承载力、刚度、延性的影响,以及对双钢板组合墙体的轴向压缩作用影响规律。此外,本文还提出了检测外钢板初始几何缺陷的方法。
  本文建立了轴压荷载作用下的双钢板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墙的分析模型。分析模型的准确性通过试验数据得到了有效验证。
  最后,为了降低新型J型钩和大头栓钉连接件的建模复杂度,本文建立了简化的有限元模型。其中非线性有限元分析(NLFEA)的结果与试验结果相似,可以很容易地检测出双钢板组合墙在轴压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损伤行为。并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该有限元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了双钢板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墙的抗压性能。基于有限元模型的验证结果,又研究了钢板厚度的增加、连接件的纵横间距对双钢板组合墙受压性能的影响。
  从试验、理论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结论如下;
  (1)双钢板-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墙的破坏模式主要包括钢板局部屈曲和超高性能混凝土板压碎两种。除了两种主要的破坏模式外,还出现了钢面板与混凝土分离、混凝土在破碎区被顶出、超高性能混凝土芯内钢纤维分离和混凝土微裂缝等破坏。
  (2)双层复合墙体的荷载-位移响应可分为线性阶段、非线性阶段和衰退阶段。在线性阶段,随轴向荷载的增加墙体的轴向变形逐渐发展,然而该阶段钢板的局部屈曲并不能改变墙体的线性行为。线性阶段的承载力占墙体峰值极限承载力的53%-80%。随着钢板局部屈曲进一步发展,墙体进入非线性阶段。在非线性阶段中,墙体将额外的轴压荷载传递给超高性能混凝土。在墙体达到极限抗压承载力前,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非线性行为占主导地位。最后在衰退阶段,墙体内部超高性能混凝土被压碎,承载力急剧下降,延性降低。
  (3)钢板厚度的增加提高了双钢板-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墙的刚度。但在一定范围内,特别是钢板厚度从2.7mm增加到4.7mm,墙体的极限抗压承载力随着钢板厚度的增加而提高。此外,还观察到钢板厚度为5.6mm的墙体的抗压性能降低。该现象是由于,钢板厚度为5.6mm的墙体截钢板的截面含钢率达11%,钢纤维的体积率达3%,过高的含钢量降低了双层复合墙体的延性。综上所述,在截面含钢量过高时,增加钢板厚度会降低双钢板-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墙的延性。
  (4)在轴压荷载下,增加J形钩和大头栓钉之间的竖向间距导致表面钢板的长细比减小。同时在水平方向上,连接件间的钢板出现了严重的局部屈曲,表面钢板在早期阶段失去了抗压承载能力。随后,超高性能混凝土核心承受额外的压力。本次研究表明,当连接件的竖向间距从75mm增加到100mm,以及从100mm增加到150mm时,双层复合墙体的抗压承载力和初始刚度降低,延性也随之下降,在达到150mm时墙体的延性达到最小。
  (5)由于连接件之间缺乏必要的约束,增加J形钩和大头螺柱之间的间距将导致受压钢板发生局部屈曲。然而,对于采用J钩形剪力连接件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墙体,连接件间距的增大对提高墙的抗压承载力和减少初始刚度方面影响不大。与此同时,对于采用大头栓钉剪力连接件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墙体,增大连接件的间距降低了墙体的初始刚度和抗压承载力。
  (6)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极限抗压强度分布不均。由于UHPC具有更高的极限抗压强度,因此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墙体具有较高抗压承载力。然而,在核心UHPC极限抗压强度相同的情况下,钢板的初始缺陷会影响钢板的长细比,可能导致墙体极限抗压承载力存在差异。
  (7)与荷载位移曲线类似,荷载应变曲线可以划分为三个工作阶段。在线性阶段,钢板没有发生屈曲。在非线性阶段初期,钢板表现出非线性行为直至达到临界屈曲状态。在衰退阶段,由于UHPC压溃,受压承载力下降同时应变片损坏。钢板的屈曲可分为弹性屈曲和塑性屈曲。对于弹性屈曲,钢板的屈曲发生在屈服应变之前;对于塑性屈曲,钢板的屈曲发生在达到屈服应变之后。对于采用J钩形剪力连接件的墙体,弹性屈曲发生于竖向连接件间距较大的构件中。塑性屈曲则发生在钢板厚度较厚的试件中。然而,对于所有采用大头栓钉剪力连接件的墙体,均发生塑性屈曲。
  (8)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墙体的理论分析采用欧拉理论计算钢板的抗压承载力。此外,还考虑了钢板与剪力连接件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提出了基于欧洲规范4的修正后的方程。所建立的理论模型与采用J钩形钩连接件的墙体抗压承载力差值在2%(协方差:0.05),与采用大头栓钉连接件的墙体抗压承载力差值在7%(协方差:0.05)。
  (9)采用简化了的有限元模型来模拟复杂的J钩和大头栓钉连接件。采用端部带有非线性弹簧(SPRINGA)的两个圆柱形实体单元(C3D8R)对钢板与钢板之间的连接进行模拟。所建立的简化模型与采用J钩形钩连接件的墙体抗压承载力差值在2%(协方差:0.08),与采用J钩形钩连接件的墙体抗压承载力差值在6%(协方差:0.03)。
  (10)当钢板厚度分别为2.7mm、4.7mm和5.6mm时,带栓钉连接件的双层复合墙体的极限抗压强度比带J形钩的双层复合墙体提高了15.14%、15.39%和24.02%。同时,当栓钉垂直间距为100mm和150mm时,双层复合墙体的抗压强度比带J形钩的双层复合墙体提高了23.52%和5.60%。这种强度提高的原因是栓钉的埋置提高了钢面板的抗屈曲能力。此外,与带J形钩的双层复合墙体相比,当栓钉连接件之间的水平间距为100mm和150mm时,前者抗压强度提高了7.33%,后者降低了8.27%。与带J形钩的DSCW相比,带栓钉连接件的DSCW的刚度降低,延性提高。
其他文献
该文在分析现有度量方法--C&K、MOOD等--的基础上做出改进,并提出了更加完善、合理的两级度量规则,给出了运用度量指导软件开发过程的建议性原则.为了解决度量的早期阶段可用问题,该文结合UML技术和COCOMO Ⅱ软件估算模型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软件成本估算方法,填补了目前面向对象软件估算研究领域的空白.最后,结合现有的软件度量自动化支持工具,该文给出了一个基于三级结构的自动化度量工具模型.
学位
当前,伴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游憩商业街区(以下简称RBD)成为振兴旅游城镇最积极的元素之一,同时也为其规划设计的研究提出了现实要求。地块作为街区的基本组成要素,是街区开发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单元,其划分方式是规划设计中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旅游城镇RBD由于地块划分缺乏依据、划分随意,导致了诸多城市问题产生,进而影响了旅游城镇建设发展。因此,本文以旅游城镇RBD的地块划分作为切入点,探寻与新
学位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体表面辐射特性的研究在国防科技事业、航空航天事业、城市规划、国土测绘、等领域都有了迅猛的发展,并且极大的推动了探测、制导、隐身、成像仿真等技术的进步。建筑围护结构作为创造舒适室内环境的重要载体,如何将先进的表面技术引入建筑领域是亟待解决的基础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题报告中明确指出,建筑围护结构表面的长波辐射换热等建筑物理基础参数的研究是建筑技术科学学科的研
随着时代发展涌现出很多新中式建筑作品,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新中式建筑创作中的优秀案例进行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从当代新中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空间文化之间的联系出发,从形式语言和空间意境两方面研究传统建筑空间意象的现代化表达手法。  基于以上思路,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新中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和潮流,对于对象进行定义。第二章从文化、思维方式和空间形式出发,
学位
本文是关于四川地区元代建筑大木技术的研究。  在四川现存元代遗构中,三开间歇山方殿占绝对多数,而且从断代上看,这些方三间小殿的年代信息较其它建筑更充分更准确,因此选择这一类型作为研究切入点。方三间歇山小殿,不论在室内空间划分,还是在复杂的屋顶技术上,均具有共同技术特点,区别于规模更大或等级更高的五开间大殿。  本文首先从平面布置和梁架结构入手,从宏观的角度总结四川元代建筑的共同特征,其中,重点关注
我国南海岛礁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大规模地开展,由于距离大陆遥远,缺乏建设原材料,就地取材采用珊瑚碎屑制备珊瑚骨料混凝土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难题。珊瑚骨料混凝土内含氯离子,孔隙率高、离子渗透性好,因氯离子侵蚀引起的钢筋锈蚀问题较为突出。因此,研究南海极端热湿环境下的珊瑚骨料混凝土的临界氯离子浓度研究珊瑚骨料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立足于南海高温、高湿岛礁环境,通过人工气候干湿循环法和
圆端中空夹层不锈钢管混凝土桥墩结合了外层不锈钢管优异的耐腐蚀性和钢管混凝土体系的复合作用的优点。然而,目前对这类结构的研究非常有限,对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的研究分析也很少。因此,本文旨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外不锈钢管内普通钢管的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桥墩在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研究。利用abaqus6.13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以已有文献中的圆端形中空夹层不锈钢管混凝土桥墩试验试件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Double-skin-concretecomposite,简称DSC)剪力墙是一种新型的同时抵抗竖向荷载和横向荷载的组合构件,由两侧的两块钢板和内部混凝土通过剪力连接件连接而成。外部钢板对内部混凝土有约束作用,可以提高混凝土强度、变形能力、抑制混凝土裂缝和早期破坏,内部混凝土和连接件的存在同时可以限制外部钢板的局部屈曲。DSC剪力墙在国内外一些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近年来,它
泡沫混凝土,也称为轻质多孔混凝土或低密度混凝土,是一种多孔混凝土,由材料组份含有水泥、砂、水和发泡剂的溶液,是通过将发泡剂混入水泥浆或砂浆中制成的。硬化后产生体积内的封闭孔隙(气泡),具有多孔结构。泡沫混凝土最基本和最重要特性是低密度,也就是“轻”。它可以漂浮在水中,容重只有普通混凝土的几分之一。这给泡沫混凝土的应用带了了巨大的前景和诱惑。它有助于减少结构静载,这对设计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带给设计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