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要素聚合发展模式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ei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成果是科技创新的智慧结晶,科技成果转化是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即是某一区域范围的科技成果转化。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是衔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关键环节,对于促进该地区或国家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在全国范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随着国家科技创新驱动环境不断深化发展,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子不断增多,目前对于区域科技成果转化高效高质新要求,已经发展到需要各主体要素之间深入融通互动、聚合发展的重要战略新阶段。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项系统性过程,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动态性等诸多特点,涉及到研发机构、技术人员、成果形式、行业需求、市场前景、生产能力、政策环境、中介服务、金融资本、孵化园区等诸多影响因素;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否顺利实现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因此,提高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能够仅局限于通过改变某一项或某几项简单的影响因素,而应当梳理出其中的核心要素,研究各类核心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与协同作用,总结出普适性现象与规律,从而高效高质提升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从国内外调研来看,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并有了许多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①现有研究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各类影响因素的复杂化、多元化探讨不足,未能充分反映新时期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系统的主体特点与演进趋势。②现有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基本停留在评价测度阶段,仅能够分析指标差异、判断水平高低,无法深入的诊断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内涵与联系,缺乏深入探索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的各要素组织特性、协同机制与演化规律。③缺少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各要素路径重点主次、优先顺序的探讨,未能深入研究各类要素问题的相对重要性、紧要关系与价值,无法提出能够系统化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途径。
  基于此,本论文在全面梳理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内涵与经典模型的基础上,围绕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及其环境,构建了以六要素为核心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体系,并进一步探索了各项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与协同作用,从空间、时间两个层面研究了多元要素之间的聚合特性,构建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多元要素聚合模式的“1主+3副”式四螺旋体系,以此为基础对六要素为核心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修正,给出了优化后的权重系数,并提供了多元要素聚合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分析与对策设计模式,最终形成了集“能力评价”、“问题分析”与“对策设计”为一体的基于多元要素聚合发展模式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模型。最后以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普遍使用度较高的传统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模型、本论文构建的基于多元要素聚合发展模式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模型,实施了重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实证研究。本论文比较了两种评价模型的研究结果,验证基于多元要素聚合发展模式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可行性与创新价值,总结了其支持研究与决策的参考意义。
  首先,本论文对与主题相关的国内外理论研究、方法探讨和实践进展进行了整理与综述,主要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理论研究模式、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多元要素聚合研究等主题领域进行了扫描调研与总结,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多元要素聚合模式研究的思考,设计构建了一套新型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体系与多元要素聚合发展模式,来解决当前研究中的一些局限性问题。
  然后,本论文围绕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及其环境,以“三螺旋”创新模式为基础,并参考其他经典模型的思路设想,依托产业创新链理念,从创新端、应用端和支撑环境三大维度出发,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各类内外部因素归纳形成了六种核心要素:“技术团队”、“研发成果”、“生产条件”、“需求市场”、“政策环境”和“服务支撑”,经过细化、完善、约简与优化,形成了“3维度—6要素—36指标”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体系,并通过专家法赋予了“指标-要素-维度”三级复合权重系数,以及设计了相关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指数。
  其后,本论文以六要素结构为基础进一步探索了各项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与协同作用,从空间、时间两个层面研究了多元要素之间的聚合特性,发现“政策环境”、“技术团队”、“需求市场”、“服务支撑”四项为主导要素,“研发成果”和“生产条件”两项为非主导要素。通过QSPM矩阵研究了四项主导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相对重要性排序为:政策环境、需求市场、技术团队和服务支撑。在借鉴三螺旋模式基础上,构建了由四项主导要素联合组成的“四螺旋”结构(以“政策环境—需求市场—技术团队”为主的“1主+3副”式“四螺旋”结构)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多元要素聚合模式。以该模式为基础,一方面修正了原评价体系的权重系数,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多元要素聚合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问题分析与对策设计的方式,从而最终形成了基于多元要素聚合发展模式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模型。
  最后,本论文以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普遍使用度较高的传统评价模型、本论文构建的新型评价模型,开展了实证研究。本论文比较了两种评价模型的研究结果发现:第一,本论文所构建评价模型的指标设计及权重系数设置能更全面、更准确的反映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现状,更有助于发现问题所在。第二,传统模型仅能进行评价,无法揭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以及深层次的内涵、联系,无法提出有效的系统性问题解决方案;而本论文构建的评价模型,能够较为深入地剖析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并通过要素聚合的方式,设计出有重点、有主次、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因此,实证研究验证了基于多元要素聚合发展模式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模型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在支持研究与决策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发现未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指标体系、加强模式研究严谨性以及拓展验证研究适用范围等问题。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贡献为:①构建了一套以六要素为核心的新型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体系。本论文在理论层面总结了已有研究的可借鉴之处与局限性,围绕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及其环境,参考“三螺旋”模式及多种经典理论方法,从创新端、应用端和支撑环境三大维度出发,构建了包含“技术团队”、“研发成果”、“生产条件”、“需求市场”、“政策环境”和“服务支撑”六大要素的“3维度-6要素-36指标”新型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体系,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系统运行现象与规律,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研究提供了一套可供选择的新方法。与传统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体系相比,新评价体系指标更为全面化、系统化与精细化,更有助于发现问题,促进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提高。②构建了一套“1主+3副”式“四螺旋”结构的新型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多元要素聚合发展模式。本论文创新性探讨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各核心要素在空间、时间两个层次中的关联关系与协同作用,分析了各要素相互之间的作用强度、作用方向与动态演进特征,创新性构建了一套多元要素聚合发展模式,呈现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这一系统性工程的内部构造环境与动态演进脉络,为深化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传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研究相比,“1主+3副”式“四螺旋”多元聚合发展模式创新性提出了在空间、时间两个范畴多元聚合研究的理念,拓展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能更准确地反映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发展过程。③研究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体系各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明确了主导要素,厘清了各要素孰轻孰重、孰先孰后的秩序关系,目前尚未有类似研究报道。本论文研究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各核心要素的协同作用、关联关系与相对重要性,使得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工作能够有主次关系、有先后顺序地开展,有助于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提升中实现减少资源损耗、促进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研究提供了一套可供选择的新方案。与传统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研究相比,本论文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元要素聚合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分析与对策设计的方式,从而能够深入地剖析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并通过要素聚合的方式,设计出有重点、有主次、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该实验课题选择双肾双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模型,采用生物荧光双波长影像分析系统测定单个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在高血压发生发展病理过程中的不同时间点(双肾双夹术后1周,4周,8周,12周)观察在激动剂三磷酸腺苷(ATP)刺激下,不同类型的钙通道阻断剂对于甩浆游离子浓度变化的瞬即影响,并比较该种变化在假手术对照组和高血压组的差异性,不同类型的钙通道阻断剂阻断外钙内
学位
Cl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与外周血管平滑肌收缩密切相关的Cl通道主要有两型:Ca激活Cl通道和容积调节性Cl通道.Ca通道在高血压病中的作用报道得比较多,但是对于Cl通信在高血压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该研究主要通过Ca通道和Cl通道阴断药对不同时期设备压发展的血管收缩反应的影响,揭示Ca通道和Cl通道与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该研究采用双肾双夹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2 kidney
学位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C-OH构型改变与其药理活性的关系,从而为进一步阐明人参皂甙的结构与其药理活性的关系,筛选及设计高效、选择性更好的人参皂甙类药物提供一定的依据和线索. 该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epi-NG-2A的制备、分离、鉴定 及C-OH构型改变对NG-2A立体结构的影响;第二部分:NG-2A及12-epi-NG-2A对高K及Phe引起的大鼠主动脉环收缩反应的影响;第三部分:NG-2A
该实验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Ca运动对α-AR引起内源性C1C-3氯通道表达的影响;该实验在血管平滑肌细胞系A10细胞(胚胎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系)上用RT-PCR,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α-AR触发的内源性C1C-3氯通道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用不同的Ca通道阻断剂研究了经VDCC和ROCC的Ca内流在C1C-3氯通道表达中的作用.小结:1.A10细胞上有内源性C1C-3蛋白表达
该课题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HPLC)测定汉族成人、汉族儿童和瑶族儿童的红细胞TPMT活性.然后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的PCR方法(allele specific polymerse chain reaction,ASPCR)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随着信息技术、智能终端设备和互联网的更新换代,学术研究领域深受影响。学术信息的获取、传播及交流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了巨变,微博、微信和虚拟学术社区等成为学者获取学术信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空间。但是新媒体平台海量的学术信息内容既为学者带来便捷,也为学者带来信息过载的负担。因此,如何确保新媒体环境中的信息价值,新媒体环境下的学术信息生态又是何种状态,成为了新媒体环境下学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
学位
研究型论文是人类知识的重要载体,蕴含了丰富的可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知识内容。研究型论文的功能性语篇元素是指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时表达写作意图的语言知识单元,如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自动标注出这些知识单元,能够帮助科研人员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快速理解论文研究内容,提高科研效率。国内外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但全面系统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拟开展针对研究型论文的功能性语篇元素自动标注工作的系统性研究。 
清代校勘集前代之大成,并不断发展,成为中国校勘学史上的一个高峰。生于清代中期的段玉裁(1735-1815)处于清代校勘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受时代影响,他远绍汉唐,崇尚朴学,又承袭戴震通“小学”以通“经学”的治学方法,以文字、音韵、训诂为基础,对古籍进行校订、注释、考据。他一生校订古籍数十部,包括《说文解字注》《古文尚书撰异》等,具有丰富的校勘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段玉裁研究历来是研究的热
学位
大科学时代,科学合作日益普遍,已成为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模式之一。对科学合作的本质和价值的认识,不仅是科研管理部门的需求,也是学术研究领域探索科学活动规律中的重要研究主题。然而,随着科学合作的日益深入,特别是全球一体化环境促进了科学合作形式愈发多样和嵌入,多地理范围合作、跨文化族群合作、国际化联合实验室等新型合作方式也越发普遍。在此背景下,仅仅基于合作程度或者合作规模等线性视角的研究难以
学位
档案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以其记录性和原始性集于一体的特点区别于一般的历史遗物、它具有定向积累和历史联系性特点、它具有可靠性并多具有单一性和稀缺性、它以其原始和孤本而珍贵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出版物。正因档案如此重要且具有价值,才逐步发展起来了档案编研。档案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