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绪论中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国内某些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是由外来殖民势力主导的这一事实,以此将其与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区分开,定义为“殖民遗产类历史文化街区”。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基于形态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设计理论的最新发展,重点介绍了“城市样带”体系。 然后在第二章中,笔者从殖民地段的空间结构、规划思想、绿地规划思想和市政管理职能这四个对于城市空间形态影响最大的因素着手进行分析,结合大量史实,以19世纪末为分界线,将“殖民遗产类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时期分为“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两个阶段。并根据两个阶段中殖民地段功能的不同,将其细分为“混合类”、“居住类”、“行政类”、“商业类”、“金融类”等5个类型。 在第三章中,笔者结合选取了保存条件最为完善的五个街区作为研究案例,分析了以上街区的空间形态上的特征,以典型的“城市样带”分区特征为参照,将其进行归类,并研究得出了“殖民遗产类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与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然后笔者扩大研究面,统计了国内各个类型的殖民地段遗存至今形成的“殖民遗产类历史文化街区”在功能与空间形态上的对应属性,并分析了国内该类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现状,对现有的不足提出了一些见解。 在第四章中,笔者依据国外成熟的基于形态规划制度,从控制性规划、公共空间标准、建筑形式控制等三方面对国内“殖民遗产类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进行了研究,并结合青岛各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一定量的具体设计,研究成果有利于增强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对于空间形态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