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态规划的殖民遗产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for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绪论中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国内某些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是由外来殖民势力主导的这一事实,以此将其与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区分开,定义为“殖民遗产类历史文化街区”。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基于形态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设计理论的最新发展,重点介绍了“城市样带”体系。  然后在第二章中,笔者从殖民地段的空间结构、规划思想、绿地规划思想和市政管理职能这四个对于城市空间形态影响最大的因素着手进行分析,结合大量史实,以19世纪末为分界线,将“殖民遗产类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时期分为“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两个阶段。并根据两个阶段中殖民地段功能的不同,将其细分为“混合类”、“居住类”、“行政类”、“商业类”、“金融类”等5个类型。  在第三章中,笔者结合选取了保存条件最为完善的五个街区作为研究案例,分析了以上街区的空间形态上的特征,以典型的“城市样带”分区特征为参照,将其进行归类,并研究得出了“殖民遗产类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与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然后笔者扩大研究面,统计了国内各个类型的殖民地段遗存至今形成的“殖民遗产类历史文化街区”在功能与空间形态上的对应属性,并分析了国内该类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现状,对现有的不足提出了一些见解。  在第四章中,笔者依据国外成熟的基于形态规划制度,从控制性规划、公共空间标准、建筑形式控制等三方面对国内“殖民遗产类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进行了研究,并结合青岛各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一定量的具体设计,研究成果有利于增强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对于空间形态的管控。
其他文献
自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建筑学出现了许多令人关注的新领域和新工具。在这个瞬息万变、信息膨胀的奇观社会里从事建筑实践.需要更高的技巧、更敏锐的视角和更灵活的态度.在所有可
少年宫是社会主义国家中一种较好的校外和社会教育机构,曾在社会效益、人才效益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发挥了重要的育人功能。随着全社会对下一代国民素质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少年宫
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人口结构也发生着变化,人口老龄化己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则是老年化问题的核心。而其中居住的室外空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展,广州地区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产生了一百三十多个城中村,一直以来,这些城中村以“丑陋的并以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景观、“城市里的藏污纳垢之地”而被人
面对日趋尖锐的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的交通工作者认识到公共交通才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建设高效便捷的换乘枢纽地区是构建公共交通体系的核心环
近年来中国的儿童医疗保健卫生事业大力发展,随着“二胎”政策全面落实,儿童出生率大幅提高,儿童数量明显增加。同时,中国的医学模式也开始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城中村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特殊国情下,快速城市化的产物,它是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区,具有封闭性、独立性和排他性,严重影响以契约关系和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现代城市
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众多,城市河流承担水利、交通、游憩、生态和城市形象等多项功能。人们傍水而居,逐水而生,造就了独特的城市滨河景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
城市滨水地区,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的空间区域,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发展的有利资源。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地频繁的再开发活动而日益受到关注。在发达国家,滨水地区的再开发从居住、旅
20世纪70年代西方建筑界兴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建筑热潮,后现代主义建筑以对现代主义建筑后期的“国际式风格”的批判和修正为基础。1980年代后,这股热潮逐渐冷却。1980年起,后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