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中期糖耐量血糖与妊娠分娩结局相关性回顾分析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ch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本地区健康孕妇在孕24~28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血糖结果,分析其与妊娠分娩结局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产检并分娩的孕妇,排除孕前糖尿病病史者、合并心肝肾等内科疾病者以及双(多)胎妊娠,共选取3098例符合标准的孕妇。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导出其在孕24~28周时检测OGTT 3个时间点的血糖值:空腹、服糖后1小时和服糖后2小时(FPG、1hPG和2hPG)。根据妊娠分娩结局分为结局正常组2227例和不良分娩组871例,比较其OGTT3个时间点血糖值;按孕妇有无妊娠期糖尿病分为:妊娠期糖尿病(GDM,384例)组和对照(非GDM,2714例)组,进行OGTT血糖和妊娠分娩并发症的比较;根据孕妇年龄分为3组:18~29岁年龄组(A组,2656例)、30~34岁年龄组(B组,327例)和35~45岁年龄组(C组,115例),进行OGTT血糖和妊娠分娩并发症的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3个年龄组及所有孕妇OGTT3个时间点血糖值,分别得到一个预测概率绘制ROC曲线,以判断OGTT所测得的血糖对分娩结局的诊断效率。结果:(1)3098例孕妇所测OGTT的空腹、服糖后1小时和2小时的血糖值均经正态性检验(W检验)为非正态分布,各组数据描述用中位数M(P25,P75)表示。不良分娩结局组孕妇的OGTT 3个时间点的血糖值(mmol/L)分别为:4.58(4.33,4.87)、7.48(6.36,8.95)和 6.41(5.69,7.42),均高于分娩结局正常组:4.47(4.25,4.73)、7.05(5.93,8.12)和6.15(5.41,6.91),两组间不同时间点血糖值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Z值分别为-7.471,-7.801和-7.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GDM组孕妇的OGTT 3 个时间点的血糖值(mmol/L)分别为:5.10(4.69,5.31)、9.76(8.14,10.40)和7.73(6.56,8.78),均高于对照组:4.46(4.25,4.70)、6.96(5.89,7.97)和 6.10(5.41,6.81),采用Mann-WhitneyU检验,Z值分别为-21.057、-22.721和-19.2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GDM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窘迫、产后出血、巨大儿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分别为:7.0%(27/384)、13.3%(51/384)、3.1%(12/384)、4.7%(18/384)、10.4%(40/384)、29.9%(115/384)和 50.0%(192/384),均高于对照组:0.8%(21/2714)、7.8%(211/2714)、1.0%(27/2714)、1.2%(33/2714)、7.4%(200/2714)、8.9%(242/2714)和32.6(884/2714),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发生率,x2值分别为:86.354、13.177、9.265、25、040、4.371、145.940 和 45.0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4)A 组孕妇 OGTT3 个时间点血糖值(mmol/L)分别为:4.54(4.29,4.78)、7.32(6.16,8.11)和 6.28(5.6,6.84),B 组孕妇 OGTT 3 个时间点血糖值(mmol/L)分别为:4.73(4.49,4.91)、7.85(7.38,8.57)和 6.78(6.35,7.20),C 组孕妇 OGTT 3 个时间点血糖值(mmol/L)分别为:4.83(4.67,4.99)、8.53(7.82,8.97)和 7.34(6.66,7.87),3 个年龄组孕妇不同时间点 OGTT血糖值为:C组>B组>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采用Mann-WhtneyU检验,P值均<0.05)。(5)A组、B组和C组3个年龄组孕妇GDM发生率分别为:10.3%(273/2656)、22.6%(74/327)和32.2%(37/115),GDM发生率为C组>B组>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值均<0.05)。A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窘迫、产后出血、巨大儿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分别为:1.1%(30/2656)、8.3%(220/2656)、0.9%(26/2656)、1.2%(33/2656)、7.8%(206/2656)、10.6%(282/2656)和 31.6%(838/2656),B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窘迫、产后出血、巨大儿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分别为:2.8%(9/327)、6.7%(22/327)、2.8%(9/327)、6.7%(22/327)、7.0%(23/327)、14.5%(48/327)和50.5%(165/327).C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早产、胎儿窘迫、产后出血、巨大儿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分别为:7.8%(9/115)、17.4%(20/115)、3.5%(4/115)、7.8%(9/115)、9.6%(11/115)、23.5%(27/115)和 63.5%(73/115),3 个年龄组孕妇的剖宫产、巨大儿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为C>B>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值均<0.05);A组与B组孕妇的胎膜早破和胎儿窘迫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值均>0.05),C组孕妇的胎膜早破和胎儿窘迫发生率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值均<0.05);B组与C组孕妇的早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值>0.05),B组与C组孕妇的早产发生率均高于A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年龄组孕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值均>0.05)。(6)各年龄组(A组、B组和C组)内GDM组与对照组(非GDM)孕妇分娩方式及妊娠分娩并发症比较:A组中GDM组孕妇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两组孕妇产后出血、早产和胎儿窘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B组中GDM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胎儿窘迫和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两组孕妇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和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C组中GDM组孕妇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和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两组孕妇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和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7)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3个年龄组(A组、B组和C组)和所有孕妇OGTT 3个时间点血糖值得到预测概率,以此绘制出妊娠结局的ROC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2、0.665、0.865 和 0.611。结论:(1)妊娠期糖尿病高血糖水平与妊娠期多种并发症关系密切,不良分娩结局也随之增加,对孕期糖耐量异常者应积极干预以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2)GDM的发生率随孕妇年龄增加而增加,剖宫产、巨大儿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并发症发生率也随孕妇年龄增加而增加,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和早产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在高龄孕妇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要加强高龄产妇的产前检查和产时监护,减少并发症发生。(3)孕中期孕妇所做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简单易行,且OGTT血糖值对妊娠分娩结局有一定的预示作用,建议所有孕妇都能按照要求进行OGTT筛查。
其他文献
我国既是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国家,又是水稻生产大国,传统水稻栽培方式耗水量巨大,灌溉用水量占农业总灌溉用水量的65%以上。所以研究并推广水稻节水栽培,对于节约有限的水资源
患者女性,46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1个月于2007年3月18日入院。饱胀以进食后为主,无恶心、呕吐,不伴泛酸、黑便等症状。6个月前曾有“上消化道出血”史,于外院经非手术治疗缓解,未
针对无缝钢管在微张力减径机组轧制后会在头尾两端产生增厚现象,建立了2级CEC控制模型。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DEFORM对无缝钢管的微张力减径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通过
采用位姿分离的方法求出了7自由度冗余机械臂运动学逆解的解析解,并以减少最大关节位移为优化目标提出了冗余角的确定方法,即"冗余角差分"算法。首先选取合适的关节作为冗余
5G将至,基站建设选址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关于网络质量的投诉日渐增多。一方面,用户通信话务及流量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给通信基站选址工作造成极大
四川省在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时,也同时面临着暴雨成灾、城市内涝的风险,因此在全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显得尤为迫切。文章结合在几个试点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一系列规划
针对ECD-U2高压共轨系统,基于自主开发的电控单元,综合考虑柴油机的各种运行工况,利用软件编程设计了具体的共轨柴油机喷射控制策略,实现了稳定控制喷油压力和精确控制喷油量
期刊
通过借助双曲正弦和公式、双曲函数与三角函数间的函数关系,经过一系列恒等变换,将高斯投影复变函数坐标公式及对应的长度比、子午线收敛角公式等价变换为实数形式。最后,借
目前,如何进一步探索高校网络平台的建设,主动占领和开辟网络新阵地,是现代高校素质教育的新课题、新任务,是新时期、新环境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