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力军,是新时期国家培养的重要群体,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使命。而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却呈下降趋势,人际关系处置不当、价值观混乱、理想信念淡薄、个人主义盛行等问题出现了一些极端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不容乐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思想品德课为依托,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课课程理念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人的公民”,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所来的问题和困扰,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出恰当的行为选择。因此,本文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为途径探究提高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修订版)》指导思想和要求,针对目前初中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运用适合心理部分内容教学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理论,采用文献研究、综合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任教班级——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县东庙中学七年级95班的学生做为研究对象,依循“提出研究假设——实证研究——课堂干预——得出结论——提出对策”的思路,即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综合分析,了解国内外对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呈现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其次,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他们前后的心理变化进行对比,得出学生在一学年的思想品德课学习中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是否发生变化。最后,为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的作用,根据教学实际提出教学中提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的一些方法和建议,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具体如下:前言:阐述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本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相关研究综述和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除前言以外,论文正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积极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第二部分,通过实证研究证实思想品德课程对中学生提高积极心理品质水平的作用。采用《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在学年初和课程结束后分别对学生进行施测,了解他们积极心理品质前后发生的变化情况,主要是从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卓越六个维度和创造力、求知力、思维与观察力、真诚、执着、爱、友善、领导力、合作力、宽容、谦虚、持重、心灵触动、幽默、信念与希望15个因子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比较符合心理部分内容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进行课堂干预。第三部分,对研究结果的讨论。主要是对七年级学生原有积极心理品质水平的分析和课程的影响方面解释,并从影响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家庭、学校、个人等因素进行剖析。第四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教学反思,进而更好地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五部分,为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效果提出建议。主要从思想品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环境两方面提出建议,分析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的措施和方法。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思想品德课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的调查数据表明,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维度中勇敢、人际、公正、节制维度上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人际维度前后均值差异显著(P<0.05),智慧维度后测略有降低;15个因子中求知力、思维力、真诚、执着、领导力、谦虚、持重、信念前后测差异不显著,但均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爱、友善、合作力、宽容因子前后测差异显著(P<0.05),创造力、心灵触动、幽默得分略有下降结论: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