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铁酸铋薄膜的MOSFET亚阈值摆幅调控及铁电场效应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60791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晶体管的特征尺寸大幅度减小,摩尔定律似乎越来越难以维持,因此研究人员目前正在急切地寻找尺寸更小和能耗更低的存储技术来取代传统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而利用铁电材料的铁电特性来降低MOSFET的亚阈值摆幅(SS)似乎可以用来解决上述问题,虽然一部分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但如何在铁电MOSFET中实现超低的SS调控仍不明确,同时铁电材料的极化翻转动力学如何影响SS的调控机制仍不清晰。与此同时,随着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具有非易失性的存储器正在各个方面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目前已商用化的电荷型铁电随机存储器存储虽然可以实现非易失性存储,但是它的读取方式是基于电荷的破坏性读取,读取之后需要重新写入,限制了其继续发展。于是,人们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具有非易失且非破坏性读取的铁电场效应晶体管(FeFET),并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在FeFET中实现纳秒级别的超快电阻转换行为,同时FeFET的应用场景仍不明确。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了BiFeO3(BFO)铁电极化翻转动力学对MOSFET的SS的调控以及BFO基FeFET中的超快非易失场效应调控,为设计具有超低SS的铁电MOSFET器件和具有超快速度的灰阶调控、高开口率的AMOLED像素驱动电路提供了研究基础。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每章节主要内容概况如下:第一章中,综述了铁电调控MOSFET的SS的相关机制以及FeFET在不同研究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据此提出了相关领域需要深入研究与解决的几个问题。第二章中,主要介绍了制备Au/BFO/La0.6Sr0.4MnO3(LSMO)铁电异质结所需靶材、薄膜制备技术及对应的结构表征等,得到了具有较好的外延特性的BFO薄膜,并通过铁电分析仪的几种不同测量方法对Au/BFO/LSMO异质结的铁电性能进行了表征,表明BFO薄膜具有稳定且较高的铁电极化。最后,简单介绍了利用4200A-SCS半导体参数分析仪测量电流进行铁电表征的方法。第三章中,基于高质量的BFO薄膜,制备了 BFO基铁电MOSFET器件,通过调控BFO铁电翻转动力学特性,实现了对铁电MOSFET器件的SS由正到负的调控。我们首先在单独的BFO铁电电容器及BFO铁电电容器串联恒定电阻的电路中研究了铁电极化翻转动力学特性,分别观测到了电压下降同时电荷增加的现象,表明铁电材料的极化翻转特性。之后,我们将BFO铁电电容器与型号为IRFP 450的商用功率MOSFET的栅极连接,系统地研究了BFO铁电电容器的铁电极化翻转过程对MOSFET的SS的调控。在正常电压扫描过程中,通过测试MOSFET的转移特性曲线,我们在漏极电流变化超过三个量级范围内实现了创纪录低的SS~0.76 mV/dec。此外,通过设置扫描电压在转变点处保持恒定不变或者往回扫描一个较小的电压,我们还在漏极电流变化超过七个量级的范围内得到了SS=0甚至是负的SS。通过实验验证,这些结果与铁电极化翻转动力学密切相关,铁电极化翻转动力学会影响电荷的重新分布,导致BFO铁电电容器和MOSFET上的电压降出现突然的变化,最终实现了SS的降低。我们的工作有助于理解铁电MOSFET中陡峭且可调控的SS,并为通过设计铁电极化翻转动力学进一步提高铁电MOSFET器件的性能提供了可能策略。第四章中,制备了基于ZnO/BFO的FeFET,实现了大电阻开关比的调控,并将其应用于简化AMOLED像素驱动电路。在(001)取向的SrTiO3(STO)单晶衬底上依次生长了 LSMO、BFO、ZnO多层薄膜,并利用紫外光刻、离子束刻蚀等技术将多层薄膜制备成FeFET结构。通过在底电极LSMO上施加栅极电压,实现了对ZnO半导体沟道层电阻的非易失调控,最大电阻开关比约为4×103。将BFO分别极化到向上或者向下状态之后,利用霍尔测量方式测量了不同极化方向下对应的ZnO沟道的载流子浓度,不同极化状态下载流子浓度相差约三个量级,证实了得到的大电阻开关比来源于BFO铁电极化对ZnO沟道载流子的场效应调控,并在ZnO沟道处于低阻态时得到了一个约17%的负的磁阻效应。通过将该非易失的FeFET应用于仅含一个FeFET的简化AMOLED像素驱动电路中,实现了对商用OLED明和暗的调控。通过计算,驱动电路的像素开口率从28%提高到了 37%。此外,通过施加5 ns的栅极脉冲电压,FeFET的电阻转换行为仍可实现,开关比接近一个量级,这有利于AMOLED像素驱动电路的快速操作。在三端非易失的FeFET中还进行了脉冲时序依赖可塑性的测试,用于模拟人工神经元的记忆效应,表现了其在人工形态计算方面的应用前景。第五章中,本章总结了在铁电MOSFET器件的亚阈值摆幅调控和FeFET非易失电阻转换方面取得的相关结果,并指出仍然存在的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其他文献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采用全固态结构,以其效率高、无污染、易组装等诸多特点在能源领域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较高的操作温度虽然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带来的问题限制了它的商业化应用,实现中低温化是SOFC的必然需求。质子导体基SOFC(H-SOFC)因为较低的质子迁移活化能成为中温化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H-SOFC的阴极多为氧离子、电子混合导体,材料的结构-电化学性能关系与电极的电化学反应
学位
大陆俯冲带深熔作用对于大陆地壳流变学性质、造山带发育以及地壳内部的化学分异具有重大的影响。对地壳岩石的深熔过程研究目前主要包括天然深熔岩石分析、实验岩石学和相平衡计算等方法。本学位论文利用大陆俯冲带超高压变质长英质岩石作为起始物质,使用活塞-圆筒装置模拟大陆俯冲带深部变质岩的脱水熔融过程,探讨了大陆俯冲带超高压岩石部分熔融的形成机制、部分熔融程度与熔体成分和温压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实验产物中矿物的
学位
活动星系核(AGN)反馈是现代星系形成模型的标准组成部分。在黑洞-星系共同演化的大图像下,星系形成和演化中,AGN反馈对黑洞和星系生长的自调制可能起关键作用。但在观测上定量确定这种反馈的影响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围绕这些难题,本论文开展了四项工作,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在不同层面上探讨了这些问题。确定不同类型AGN的寄主星系的性质是我们理解AGN现象和统一不同类型AGN的关键。在第一项工作
学位
中学语文教材已历经百余年的变迁,在这漫长的变迁史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建构了一种价值反思范式。这种范式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默契”,它以教材属性和选文特征为具体价值表征,并延伸至教材体系建构的各个层面。新时代语文教材体系建设,知识性与科学性互证,典范性与创生性兼容,意识形态属性与时代性共生,一体化与多元化并行。在此背景下,教材的研究和建设既要观照历史书写进程中的“默契”,还要加强价值反思,重构价值选择,推动
期刊
纳米级的碳同素异形体材料揭示了碳原子的结构和排列对材料性质的显著影响。获得均匀且原子精确的纳米碳是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的关键,也是纳米碳科学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采用自下而上的有机合成方法制备具有原子精度的纳米碳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并且能够实现纳米碳材料的结构-性质关系控制。弯曲纳米碳材料的研究,对探索π共轭与分子几何形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提供了基础研究、潜在应用与美学吸引的强有力组合。在众多
学位
超子辐射衰变是内部s夸克转变为d夸克的过程,其费曼图包含弱、电磁和强三种相互作用,是研究双夸克交换机制以及检验Hara定理的理想场所。基于运行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Ⅱ)上的北京谱仪(BESⅢ)实验,作者通过100亿J/ψ数据开展了 Λ和∑+超子辐射衰变的研究。在Λ的辐射衰变研究中,采用了双标记策略进行事例选择,利用J/ψ → ΛΛ过程,单标Λ粒子通过Λ→πt+p过程重建,双标Λ粒子通过Λ
学位
台风是导致很多沿海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生成数量占全球总数36%以上的西北太平洋台风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研究该海域台风系统的云-降水及其潜热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台风云降水发展演变规律的理解,从而为模式中台风成云致雨过程的模拟提供检验的观测依据,以提高模式对于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的准确率。本论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和全球降水测量卫星(GPM)搭载的测雨雷达观测数据集及其它多源
学位
太阳的极紫外光谱揭示了太阳大气中丰富的物理过程,包括耀斑、喷流、日冕物质抛射等爆发活动,以及活动区、冕洞等大尺度结构的发展演化。光谱中蕴含的多普勒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太阳等离子体的视向运动速度,从而探索太阳大气中各种复杂的物质运动模式。因此,研究太阳的极紫外光谱对于理解太阳大气的动力学演化,乃至推动空间天气预报和恒星活动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上的极紫外变化实验仪(EVE)
学位
信息和能源是现代社会的两大支柱,低维材料在这两个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领域,为了设计高性能、低能耗的自旋电子学器件,二维磁性材料是不可或缺的。在能源领域,光电催化、光伏与锂电(钠电)技术被认为是应对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开发高性能的能量转化与储存材料是这些技术的重点。以往的材料开发通常采用试错的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实验资源。如今,得益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发展,材料科学工作者可以快速、
学位
板块构造理论是二十世纪地球科学最伟大的理论,大陆俯冲带丰富了板块构造理论,开创了地质学研究的新时代。在大陆深俯冲变质过程中,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在高压麻粒岩相条件下的演化、微量元素在其矿物中的配分以及熔流体活动对于理解大陆深俯冲地球动力学机制、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以及物质再循环都具有重要意义。柴北缘造山带经历了从大洋俯冲到大陆深俯冲的完整过程以及广泛的部分熔融作用。本文选取该造山带绿梁山地区的变基性岩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