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中的血气与政治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zh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的《亨利四世》被公认为其历史剧的巅峰之作。一般来说,对本剧的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福斯塔夫的人物形象、哈尔王子的个性与成长、历史的展现与颠覆等方面,鲜有学者从柏拉图政治哲学的角度探讨本剧。本文认为,血气与政治是《亨利四世》的重要主题,在剧中莎士比亚通过探索血气对政治共同体的巩固及毁灭,对血气在政治世界中的道德模糊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且敏锐地洞见了平衡的血气教育对血气的关键驯化作用。本文引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亨利四世》这部作品并概括说明了本剧的国内外主要研究主题,随后梳理了柏拉图对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可能影响及柏拉图的血气概念。第一章分析剧中对血气的政治必要性的展现。以哈尔王子为首的护卫者在血气因素的调动下誓死捍卫共同体的公共善从而维护了国家的正义,而以亨利四世为代表的政治家羸弱的血气被过度的欲望压制,终使国家陷入不义。只有护卫阶层与领导阶层的灵魂中都具有丰富的血气因素,才能维护政治共同体的稳定。第二章分析剧中血气对政治共同体的潜在威胁。上、下篇中层出不穷的叛乱者被源自其血气的寻求承认的欲望所控制,破坏了他们本应护卫的国家的政治秩序。同时,血气对政治人灵魂的统治将使国家滑向霍茨波所代表的“荣誉至上政体”,而这正是一个国家的政体从善走向恶的开端。第三章分析剧中通过血气教育对护卫者的血气进行驯化的关键作用。不平衡的血气教育导致霍茨波灵魂中血气对理性的压制,使其成为破坏国家正义的不合格的护卫者,而哈尔王子所受的平衡的血气教育使其灵魂中的理性作为统帅引领血气与欲望,从而成长为合格的护卫—统治者。总之,在《亨利四世》中,莎士比亚辩证地探讨了天性含混的血气对政治共同体的巩固及毁灭,并就如何驯服血气提出了和柏拉图如出一辙的追求平衡的血气教育的观念。血气始终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而莎士比亚也在柏拉图式政治理想主义的影响下,在其历史剧宇宙中构想血气对于政治的善与恶。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和”类虚词包括“连、同、跟、和、共”等,它们在语法功能上大都兼有连、介两种词性,而在“和”类虚词中,虚词“和”的连、介词性判定一直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问题。现有研究中,学者已分别从句法、语义角度对虚词“和”介、连词性的区分进行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使用句法测试手段、语义特征对虚词“和”的词性做出区分,以及对主语、宾语位置上的虚词“和”的词性进行判定;但虚词“和”在补语、状语、定语等其他句
《八月之光》是二十世纪伟大的现代主义小说家福克纳创作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核心之一,其中交叠与渗透着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态与盘根错节的权力网络。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作家的写作策略和作品人物的身份危机与心理异象等问题,与女性相关的研究也聚焦于女性作为“他者”的单一维度或其与南方女性类型的关联,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不同地理空间中的女性空间实践及空间困境议题,从而凸显了本研究的创新性——本文以女性主义地理学为理论指
威廉·吉布森是赛博朋克科幻小说的先驱,他的长篇处女作《神经漫游者》奠定了这一类型的主题和风格,随后出版的续集《零伯爵》和《重蒙娜丽莎》分别讲述了不同的支线故事,共同架构起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近未来世界。“矩阵三部曲”所描绘的生机勃勃同时混乱无序的近未来世界既是对后人类时代的憧憬,其中复杂多样的赛博格形象也是后人类发展的蓝图。文章引言部分介绍了作者和作品,回溯作者与赛博格的渊源。随后简单概括了学界
“进”作为汉语中常用的趋向动词之一,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研究对“进”的多义性、句法限制、语义演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进”的语义分类仍比较笼统,跨语言研究还不多,对其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的探讨尤显不足。近年来兴起的词汇类型学理论和类型学分析工具,为“进”的多功能语义探讨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基于词汇类型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尝试从跨方言的角度探讨“进”的多功能语义,并
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们视秩序为根本,认为宇宙与世俗秩序之中蕴含着一个普遍准则,即秩序是上帝意志的反映。万物在上帝计划之中按理想的传统宇宙论排列则是维系世界的根本。而新科学在16至17世纪取得长足发展,打破了理想秩序的神话。哥白尼日心说动摇了传统的托勒密宇宙论,撼动了人对自我,上帝以及宗教的信仰,担心与怀疑充斥着人的内心。本文将以《第一周年》为例,探讨约翰·多恩是追随新学还是沿袭传统宇宙论,并试图总结出
近几年流行通过网络众筹平台为重病患者捐钱。这些众筹平台让经济困难的患者在面对天文数字般的医药费时能及时得到帮助,也让热心人能有一个便捷且正规的平台献上爱心。众筹语篇是用来说服让有能力的读者给需要帮助的人捐钱献爱心的,这和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实现是相符的。因此,用人际意义来研究众筹语篇是具有重要的价值的。目前,少有关于众筹语篇在语言学领域的分析,尤其是在系统功能语法方面的研究。鉴于此,作者从国内
《白噪音》是美国当代作家唐·德里罗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美国当代生活以及当代人在后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通过“波与辐射”、“空中毒雾事件”和“‘戴乐儿’闹剧”这三个部分,德里罗展现了当代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小镇生活;除此之外,他还揭示了死亡恐惧无孔不入的强大力量和人们为此所做出的各式各样异想天开的反抗。自《白噪音》1985年首次出版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大多致力于研究其后现代性话题
爱、激情、仇恨、复仇、欲望、孤独以及沟通的无助交织成了玛丽·雪莱丰富的作品主题,同时是她敬畏生命的策略表现,使其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代表作《弗兰肯斯坦》亦是如此。尽管学者对《弗兰肯斯坦》中的被创造物、弗兰肯斯坦和沃尔顿船长这三个人物分别作了深入解析,但三人的生命观却少有人关注。借助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本文试图以主人公的生命观为切入点,剖析此书对生命敬畏的建构。通过三人对生命的态度揭示敬
现代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具有不同的语言特征。虚词作为汉语和英语中重要的一类词,一直是研究者们探讨的重要对象。“和”作为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虚词,学界早已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其语法化、字义、词性、句法成分以及对比分析。以往对比研究中,学者在语义及功能上对汉语虚词“和”与英语虚词“and”、“with”作了系列对比研究。以往对比研究大多从语义和功能角度出发,鉴于此,本文从语言结构角度出
“不A不B”构式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高且言简意赅。它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和独特的构式意义,因此在语料中描述、归纳并总结其特征对揭示汉语构式有一定的启示。虽然大多数语言学家从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不A不B”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进行了研究。但是在“A”与“B”的特征,构式义以及与类似构式的对比上还不充分。因此,本文对该构式的产生及演变,构式义及其制约因素,语义类型和语法性质进行了